1. 病毒流行病学特点
流行病学特点:
1、群体特征:流行病学的着眼点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群的健康状况,他所研究的是一个人群,而不仅仅是个体。
2、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流行病学是通过收集、整理并分析有关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去揭示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
3、对比的特征:对比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
4、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使用统计指标和统计学方法来描述某个地区或某个特定人群疾病的特点。
5、社会医学的特征:在研究疾病的病因和流行因素时,要全面考察研究对象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生活状况。
6、预防为主的特征:流行病学面向整个人群,着眼于疾病的预防,特别是一级预防,保护人群健康。
2. 病毒流行病学特点有哪些
说到传染病,就不得不提感染五项。感染五项是一种传染病的病情状况五项病,传染五项是包括甲肝、乙肝、丙肝、梅毒和艾滋病传染病五项,根据医院不同,以及要求不同,可能查的项目也会有所不同。如果有乙型病毒性肝炎,要进行抗病毒等治疗,定期的复查,充分的休息好,同时禁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休息,注意个人卫生,合理膳食。
3. 流感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起病急,传染性强,可在一定周期内造成大量发病、住院、甚至死亡,特别是老年人以及患有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比同龄健康成人感染流感病毒更易出现严重疾病或死亡。
4. 病毒的流行病学
武汉新型肺炎病原体已确认为冠状病毒感染,与2003年“非典”SARS病毒和中东肺炎MERS病毒同类,目前为止,这3种冠状病毒可致严重肺炎,其他一些普通冠状病毒常常只导致普通感冒和胃肠炎。我们逐步来揭开冠状病毒的神秘面纱。
1.为什么叫冠状病毒?它长啥样?
冠状病毒可以理解为长得像皇冠一样病毒。冠状病毒不是指一个病毒,是一类病毒,这类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这些病毒的包膜上有形状类似日冕的棘突,这些棘突规律出现,我觉得用向日葵形容更形象一些。冠状病毒首次发现在1965年,于1975由病毒命名委员会命名为冠状病毒科。属单股正链RNA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冠状病毒如下图。
2.冠状病毒有哪些?
冠状病毒有4个属十几个种,已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有6种+1种,共7种。
前6种为已知的冠状病毒,普通冠状状病毒有4种:229E、0C43、NL63Hk和HkU1,这4种病毒在世界各地极为普遍,可以引起普通感冒和胃肠炎。还有2种为我国2003年导致”非典”的SARS病毒,以及在中东发作MERS,说起这两种病毒,它们传染性都很强大,可以导致严重肺炎而致命,大家应该记忆犹新,甚至心有余悸。
新加1种就是目前在武汉肆虐的冠状病毒,即所谓新型冠状病毒,刚刚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2019-nCoⅤ”新冠状病毒(2019-nCoV)在电镜下长这样,如下图。
目前来势汹汹,发展凶猛,对它的了解还不十分清楚,正在严密观察和摸索中,对它属性和性状特点多参考SARS和MERS研究结果。
3.冠状病毒来自哪里?
冠状病毒可以感染许多动物物种,如蝙蝠、狗、猪、老鼠、鸟、牛、马、山羊、猴等。2003年SARS冠状病毒刚开始在果子狸身上发现,高度怀疑是人吃野生果子狸感染,后来经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经大量研究证实,SARS冠状病毒来自蝙蝠,果子狸可能只是中间宿主。(好巧,武汉!)。这次武汉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专家组已研判为来自野生动物。昨天,北京大学最新研究揭示,2019-nCoV冠状病毒很可能是由蝙蝠冠状病毒和一种未知来源的冠状病毒重组而来,而蛇很可能是此种病毒最终实现野生动物到人类跨物种传播的最后一环。在此再次呼吁大家,为己为人,管住嘴巴,拒绝野味!
4.哪种清毒液可以杀灭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对热敏感,在56℃情况下30分钟就可以杀灭。为预防病从口入,食物要生熟分开,彻底煮沸煮透。
冠状病毒是有包膜病毒,常见消毒剂如乙醇(即酒精)和含氯清毒剂可以杀灭冠状病毒。
乙醇消毒剂使用浓度为75%,可用寸擦拭生活物品表面,如桌、椅、手机等等,是手消毒剂中最常用的成分。
含氯消毒剂常用于排泄物消毒,浸泡衣服、毛巾等织物,地面或物体表面消毒等。多用于可疑受冠状病毒感染环境和物品的消毒。
5.冠状病毒传播途径有哪些?
冠状病毒主要传播途径是空气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武汉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还不十分清楚,但刚刚这两个传播途径是明确的,做好这两方面防护在实践中证实是有效的。
冠状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体外,经口液、喷嚏接触传染,所以要戴口罩。并且十分注意勤洗手,注意不要污染眼睛和口、鼻。打喷嚏时注意用纸捂着嘴或用肘部阻挡弯腰低头,减少飞沫传播。打喷嚏和咳嗽注意事项如下。
小结:普通冠状病毒对人类危害不大,但SARS、MERS和2019-nCoV冠状病毒对人类危害大,注意做好接触传播和空气飞沫传播防范措施。
5. 常见流行病毒及其特征
计算机病毒经历的阶段介绍:
第一阶段为原始病毒阶段。产生年限一般认为在1986-1989年之间,由于当时计算机的应用软件少,而且大多是单机运行,因此病毒没有大量流行,种类也很有限,病毒的清除工作相对来说较容易。
主要特点是:攻击目标较单一;主要通过截获系统中断向量的方式监视系统的运行状态,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目标进行传染;病毒程序不具有自我保护的措施,容易被人们分析和解剖。
第二阶段为混合型病毒阶段。其产生的年限在1989-1991年之间,是计算机病毒由简单发展到复杂的阶段。计算机局域网开始应用与普及,给计算机病毒带来了第一次流行高峰。
这一阶段病毒的主要特点为:攻击目标趋于混合;采取更为隐蔽的方法驻留内存和传染目标;病毒传染目标后没有明显的特征;病毒程序往往采取了自我保护措施;出现许多病毒的变种等。
第三阶段为多态性病毒阶段。此类病毒的主要特点是,在每次传染目标时,放入宿主程序中的病毒程序大部分都是可变的。因此防病毒软件查杀非常困难。如1994年在国内出现的幽灵病毒。
这一阶段病毒技术开始向多维化方向发展。
第四阶段为网络病毒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壮大,依赖互联网络传播的邮件病毒和宏病毒等大量涌现,病毒传播快、隐蔽性强、破坏性大。
也就是从这一阶段开始,反病毒产业开始萌芽并逐步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新兴产业。
第五阶段为主动攻击型病毒。典型代表为去年出现的冲击波病毒和目前流行的震荡波病毒。这些病毒利用操作系统的漏洞进行进攻型的扩散,并不需要任何媒介或操作,用户只要接入互联网络就有可能被感染。正因为如此,该病毒的危害性更大
第一阶段:1986年~1989年,传统病毒,计算机病毒萌芽与滋生之时期。
第二阶段:1989年~1991年,混合型病毒(亦称“超级病毒”),计算机病毒由简单发展至复杂、由单纯走向成熟之时期。
第三阶段:1992年~1995年,多态型病毒(或自我变形病毒),计算机病毒发展成熟之时期,开始向多维化方向发展。
第四阶段:90年代中后期,出现宏病毒,计算机病毒流行面迅速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