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色彩搭配 > 正文

史前流行病(人类历史疾病大流行)

1. 人类历史疾病大流行

这个肯定不合适。

可以用病来如山倒。

意思就是说人得病的时候就像山倒了一样快和让人喘不过来气,

而想让病好就像从茧里面抽丝一样的慢和让人小心翼翼

异军突起_成语解释

【拼音】:yì jūn tū qǐ

【释义】:异军:另外一支军队。比喻一支新生力量突然出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

【例句】:武昌树帜,余在沪读,值先烈陈英士先生~。 ★柳亚子《燕子龛遗诗序》

2. 世界大流行病历史

天花。公元前1100多年前,印度或埃及出现急性传染病天花。公元前3~前2世纪,印度和中国流行天花。公元165~180年,罗马帝国天花大流行,1/4的人口死亡。6世纪,欧洲天花流行,10%的人口死亡。17、18世纪,天花是欧洲最严重的传染病,死亡人数高达1.5亿。19世纪中叶,中国福建等地天花流行,病死率超过1/2。1900~1909年,俄国因天花死亡50万人。

鼠疫。公元前430~前427年,雅典发生大瘟疫,近1/2人口死亡,整个雅典几乎被摧毁。有专家认为此疫即鼠疫。历史上明确记载的第一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始于公元6世纪,源自中东,流行中心为近东地中海沿岸,持续近60年,高峰期每天死亡万人,死亡总数近1亿人。最令人恐怖的是第二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史称“黑死病”,1348~1351年在欧洲迅速蔓延,患者3~5天内即死,3年内丧生人数达6200万(有的说是3000万),欧洲人口减少近1/4,其中威尼斯减70%,英国减58%,法国减3/4。1348年疫情高峰时,佛罗伦萨、威尼斯、伦敦等城市的死亡人数均在10万以上。此次“黑死病”延续到17世纪才消弭。流行范围较广的是第三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1894年,香港地区爆发鼠疫,20世纪30年代达到最高峰,波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澳洲的60多个国家,死亡逾千万人。其中,印度最严重,20年内死亡102万多人。此次疫情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当今,鼠疫在北美、欧洲等地几乎已经绝迹,但在亚洲、非洲的一些地区还时有出现。

霍乱。19世纪初至20世纪末,大规模流行的世界性霍乱共发生8次,地区性流行也出现过几次。1817~1823年,霍乱第一次大规模流行,从“人类霍乱的故乡”印度恒河三角洲蔓延到欧洲,仅1818年前后便使英国6万余人丧生。1826~1837年,霍乱第二次大流行,穿越俄罗斯并先后到达德国、英国、加拿大和美国。1846~1863年,霍乱第三次大流行,波及整个北半球。1865~1875年,霍乱第四次大流行,由一艘从埃及到英国的船所引发。1883~1896年,霍乱第五次大流行,到达了埃及。1910~1926年,第六次霍乱大流行。1961年出现第七次霍乱大流行,始于印度尼西亚,波及五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患者逾350万。1992年10月,第八次霍乱大流行,席卷印度和孟加拉国部分地区,短短2~3个月就报告病例10余万,死亡人数达几千人,随后波及许多国家和地区;1997年9月起,霍乱在非洲大规模蔓延,仅1998年的头3个月乌干达就报告病例11335例,肯尼亚报告病例10108例。

流感。1510年,英国发生有案可查的世界上第一次流感。1580、1675和1733年,在欧洲均出现大规模流感。1889~1894年,“俄罗斯流感”席卷整个西欧。最致命的是席卷全球的1918~1919年流感。它可能源于美国,1918年3月11日美国的一个军营107名士兵首次发病,不到两天即有522名士兵被感染,一周之内各州均出现病例,数月传遍全国,但未被引起高度重视。4月,流感相继传至欧洲、中国、日本。5月,流感遍布非洲和南美。9月疫情达到高峰。10月,流感便使美国的死亡率达到了创纪录的5%。当年,近1/4的美国人得了流感,67.5万人死亡。全球约有2000~5000万人在这场流感灾难中丧生。18个月后,这场疾病离奇地消失。1957年的“亚洲流感”和1968年的“香港流感”也波及世界多个地区。“亚洲流感”在美国导致7万人死亡,“香港流感”使美国3.4万人因感染致死。1977~1978年的“俄罗斯流感”始流行于前苏联,后又波及美国及其他许多国家。

其他主要传染病。结核病已使2亿人死亡;疟疾仅在1997年就与厄尔尼诺现象一起造成150~270万人死亡;登革热于1981年使古巴30多万人患病,至今还时有发生;而埃博拉病毒造成的死亡率则高达78~88%。此外,伤寒、西尼罗河病毒、梅毒、艾滋病、军团菌等,也都对人类造成极大的伤害。

3. 人类的历史及其疾病的历史

导读:自古至今,传染病在人类历史上书写的罪恶恐怕是罄竹难书。前不久,韩国的MERS的感染,让韩国市民也感到恐惧,街道上行人很少,整个国家犹如空城一般。我们来盘点下,历史上曾发生过哪些恐怖的传染病?

雅典大瘟疫——城市的毁灭者

当提及文明与城邦的时候,我们首先会想起的就是雅典,它是古希腊的核心城市,也是现代奥运会的起源地,这里还孕育了像亚里士多德和希罗多德这样的伟人。

可是,在公元前430年到公元前427年,这颗璀璨的明珠遭遇了最骇人听闻的大瘟疫,这场瘟疫的具体起因一直是个谜团,前不久,希腊科学家还正式宣布瘟疫的元凶是伤寒,但也有许多研究者提出异议。

着名的史学家修昔底德对这场大瘟疫进行过描述:患病的人们被高烧折磨着,伴随着呕吐和腹泻,这些症状使他们喉咙干渴,后来全身疼痛,以至于发展到全身溃烂,甚至疼痛到无法接触床铺。

古雅典的人口大约在20万到30万,这场大瘟疫的传染能力十分强悍,使雅典城近一半的人口死亡,城市的街道上随处都是病死的人,连吃了尸体的狗和乌鸦也都接连死去。

这场瘟疫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被记录下来的大瘟疫,它给雅典城带来的打击是极为惨重的。

鼠疫——传播者竟是跳蚤

黑死病如大家所知,实际上是鼠疫的别称,而这里我们所说的黑死病,是特指十四世纪中期,在欧洲肆虐的鼠疫。

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其早期症状是腹股沟或腋下的淋巴肿结肿大,进而胳膊上和大腿上以及身体其他部分会出现青黑色的疱疹,这也是黑死病得名的源由。几乎所有的患者都会在3天内死去,极少有人幸免,患者通常不会出现发热症状。

据统计,欧、亚、非洲共约5,500万—7,500万人在这场疫病中死亡,而仅欧洲,就有约2500万人死亡。

这场大瘟疫给欧洲带来了惨重的影响,首先,由于人口的大量死亡给欧洲经济带来了重大损失,没有足够的人手充当劳动力致使农业结构产生了变化。

不仅如此,黑死病所引起的经济危机,对1350年至1450年之间城市和农村下层阶层的一连串暴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诚如马克思主义所言:经济决定政治。

天花——古罗马的终结者

天花,最初只是家畜身上一种相对无害的痘病毒,经过进化和适应后才形成了天花这种烈性传染病。天花几乎跟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

感染初期,人会出现高烧、头疼等病症。几天后,会有典型的天花红疹明显地分布在脸部、手臂和腿部,病灶在几天之后开始化脓,直到第二个周开始结痂。接下来的三至四周慢慢发展成疥癣,然后慢慢剥落。

3000年前,人类就遭遇了天花这种急性传染病,古代中国、印度和埃及都有相关记录。科学家从木乃伊考证出,公元前1000年,统治埃及的法老拉美西斯头部就有天花疤痕。

大约到了6世纪,欧洲也出现了天花。16世纪初,欧洲殖民者又把它带到了美洲大陆。17到18世纪,天花在西半球肆虐,当时欧洲的天花病死率为10%,而美洲高达90%。

据历史资料显示,天花曾至少造成1亿人死亡,另有2亿人失明或留下终生疤痕。那些疤痕是天花病毒对脸上丰富的皮脂腺造成的侵害,有个让人伤心的别称——麻脸。

曾经不可一世的古罗马帝国,相传就是因为天花的肆虐,无法加以遏制,以致国威日蹙。

霍乱——只谈疾病,不谈爱情

说到霍乱,你是否会想起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也许你会沉浸在曲折的爱情故事中,而忽视了这场瘟疫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霍乱是因摄入的食物或水受到霍乱弧菌污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腹泻性传染病。感染霍乱后,患者会无法控制地呕吐、腹泻,直至肠胃皆空,而因此引发的脱水使人肌肉严重痉挛、两眼凹陷,直到最后全身青黑,干枯得不成人样,痛苦地死去,情形极为骇人。如果不及时加以治疗,从感染疾病到死亡,常常只有几个小时。

从1817年首次在印度爆发至今,全球一共有七次霍乱大流行。据统计,在这几次疫情爆发中,仅印度就总共有3800万人死亡。

除了病魔的凶残之外,印度的高死亡率还反应出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也难逃其咎:印度政府以及英国接管后的统治体制,都采取了更有利于政权稳定的态度。只有当疫情大规模流行或对军队、商旅等构成严重威胁时,政府才被动地采取措施,处理疫情;对于影响较小的地方性流行,则听之任之,这也助长了病情的蔓延。

西班牙流感——杀伤力赶超一战

西班牙型流感分为三波,其中第二波发生于1918年秋季,是死亡率最高的一波,所以也称为“1918大流感

1997年,美国科学家杰弗里·陶贝格尔(J. Taubenberger)在《科学》周刊上发表了他与同事利用遗传学技术得出的研究成果,他们认为,1918年的流感病毒与猪流感病毒十分相似,是一种与甲型(A型)流感病毒(H1N1)密切相关的病毒。

这次大规模的流感,在当时造成了全球近10亿人感染,占当时世界人口的59%,在约6个月内夺去2500万到4000万条生命,比持续了52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还要多。

此外,“1918大流感”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提早结束的原因之一——因为流感的高致死率,使得各国都已没有额外的兵力作战。

西班牙流感不同寻常的一个特点是,它对年轻人的影响更加显着。科学家发现,西班牙流感会引起免疫系统的过度防御,致使年轻人强健的免疫系统反过来攻击自身。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其他人群,禽流感和甲流也同样对年轻人的危害更大。

4. 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疾病猖獗的历史

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

一般地,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教科书中,均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8大类: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有些人误将真菌当作细菌,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误解。尤其以80年代以前未受过系统生物学教育者。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还有一些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温、低温、高盐、高碱以及高辐射等普通生命体不能生存的环境,依然存在着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们发现的微生物已经很多,但实际上由于培养方式等技术手段的限制,人类现今发现的微生物还只占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也相当奥秘。例如健康人肠道中即有大量细菌存在,称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细菌种类高达上百种。在肠道环境中这些细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质甚至药物的分解与吸收,菌群在这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还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调,就会引起腹泻。

随着医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人们对基因、遗传物质等专业术语也日渐熟悉。人们认识到,是遗传信息决定了生物体具有的生命特征,包括外部形态以及从事的生命活动等等,而生物体的基因组正是这些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因此阐明生物体基因组携带的遗传信息,将大大有助于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奥秘。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体的变异规律、毒力和致病性,对于传统微生物学来说是一场革命。

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代表的生物体基因组研究成为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世界权威性杂志《科学》曾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评为世界重大科学进展之一。通过基因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遗传机制,发现重要的功能基因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疫苗,开发新型抗病毒、抗细菌、真菌药物,将对有效地控制新老传染病的流行,促进医疗健康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

从分子水平上对微生物进行基因组研究为探索微生物个体以及群体间作用的奥秘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为了充分开发微生物(特别是细菌)资源,1994年美国发起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计划(MGP)。通过研究完整的基因组信息开发和利用微生物重要的功能基因,不仅能够加深对微生物的致病机制、重要代谢和调控机制的认识,更能在此基础上发展一系列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基因工程产品,包括:接种用的疫苗、治疗用的新药、诊断试剂和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各种酶制剂等等。通过基因工程方法的改造,促进新型菌株的构建和传统菌株的改造,全面促进微生物工业时代的来临。

工业微生物涉及食品、制药、冶金、采矿、石油、皮革、轻化工等多种行业。通过微生物发酵途径生产抗生素、丁醇、维生素C以及一些风味食品的制备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参与皮革脱毛、冶金、采油采矿等生产过程,甚至直接作为洗衣粉等的添加剂;另外还有一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以作为天然的微生物杀虫剂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对枯草芽孢杆菌的基因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与抗生素及重要工业用酶的产生相关的基因。乳酸杆菌作为一种重要的微生态调节剂参与食品发酵过程,对其进行的基因组学研究将有利于找到关键的功能基因,然后对菌株加以改造,使其更适于工业化的生产过程。国内维生素C两步发酵法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菌株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的基因组研究,将在基因组测序完成的前提下找到与维生素C生产相关的重要代谢功能基因,经基因工程改造,实现新的工程菌株的构建,简化生产步骤,降低生产成本,继而实现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对工业微生物开展的基因组研究,不断发现新的特殊酶基因及重要代谢过程和代谢产物生成相关的功能基因,并将其应用于生产以及传统工业、工艺的改造,同时推动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

农业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认清致病机制发展控制病害的新对策

据资料统计,全球每年因病害导致的农作物减产可高达20%,其中植物的细菌性病害最为严重。除了培植在遗传上对病害有抗性的品种以及加强园艺管理外,似乎没有更好的病害防治策略。因此积极开展某些植物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组研究,认清其致病机制并由此发展控制病害的新对策显得十分紧迫。

经济作物柑橘的致病菌是国际上第一个发表了全序列的植物致病微生物。还有一些在分类学、生理学和经济价值上非常重要的农业微生物,例如:胡萝卜欧文氏菌、植物致病性假单胞菌以及我国正在开展的黄单胞菌的研究等正在进行之中。日前植物固氮根瘤菌的全序列也刚刚测定完成。借鉴已经较为成熟的从人类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学信息筛选治疗性药物的方案,可以尝试性地应用到植物病原体上。特别像柑橘的致病菌这种需要昆虫媒介才能完成生活周期的种类,除了杀虫剂能阻断其生活周期以外,只能通过遗传学研究找到毒力相关因子,寻找抗性靶位以发展更有效的控制对策。固氮菌全部遗传信息的解析对于开发利用其固氮关键基因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环境保护微生物基因组研究找到关键基因降解不同污染物

在全面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滥用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也日益严重。面对全球环境的一再恶化,提倡环保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声。而生物除污在环境污染治理中潜力巨大,微生物参与治理则是生物除污的主流。微生物可降解塑料、甲苯等有机物;还能处理工业废水中的磷酸盐、含硫废气以及土壤的改良等。微生物能够分解纤维素等物质,并促进资源的再生利用。对这些微生物开展的基因组研究,在深入了解特殊代谢过程的遗传背景的前提下,有选择性的加以利用,例如找到不同污染物降解的关键基因,将其在某一菌株中组合,构建高效能的基因工程菌株,一菌多用,可同时降解不同的环境污染物质,极大发挥其改善环境、排除污染的潜力。美国基因组研究所结合生物芯片方法对微生物进行了特殊条件下的表达谱的研究,以期找到其降解有机物的关键基因,为开发及利用确定目标。

极端环境微生物基因组研究深入认识生命本质应用潜力极大

在极端环境下能够生长的微生物称为极端微生物,又称嗜极菌。嗜极菌对极端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极端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有助于从分子水平研究极限条件下微生物的适应性,加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有一种嗜极菌,它能够暴露于数千倍强度的辐射下仍能存活,而人类一个剂量强度就会死亡。该细菌的染色体在接受几百万拉德a射线后粉碎为数百个片段,但能在一天内将其恢复。研究其DNA修复机制对于发展在辐射污染区进行环境的生物治理非常有意义。开发利用嗜极菌的极限特性可以突破当前生物技术领域中的一些局限,建立新的技术手段,使环境、能源、农业、健康、轻化工等领域的生物技术能力发生革命。来自极端微生物的极端酶,可在极端环境下行使功能,将极大地拓展酶的应用空间,是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生物技术加工过程的基础,例如PCR技术中的TagDNA聚合酶、洗涤剂中的碱性酶等都具有代表意义。极端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将是取得现代生物技术优势的重要途径,其在新酶、新药开发及环境整治方面应用潜力极大。

5. 人类历史重大疾病

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上,有记载的灾难有很多次,包括洪水、地震、海啸等自然灾难,还有许多人为的如战争等都给人们造成了无数的痛苦,接下来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人类历史上的十大灾难排名,世界最大灾难前十名。

10、1871年佩什蒂戈大火

1871年佩什蒂戈大火是历史上最严重的的一次火灾,当时造成了近2500人死亡,火灾更是摧毁了一百多万英亩的森林,强风还将大火变成了一场热风暴,空气污染也极其严重。

9、1987年孟加拉国水灾

1987年孟加拉国遭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暴雨和洪水灾难,将近200万吨的粮食被毁,上万头牲畜被淹死,全国的受灾人数更是达到了2000万以上,人民无家可归,其中还有接近80万人感染上了痢疾,使整个国家雪上加霜。

8、1970年瓦斯卡拉山雪崩

瓦斯卡拉山雪崩是历史上最严重的的一次雪崩,海底地震导致瓦斯卡拉山北部的冰川融化,三分钟之内岩石、冰块以及泥土将整个城镇夷为平地,附近25000位居民几乎全部丧生。

7、2004年印度洋海啸

2004年印度发生了9.2级的严重地震,据称宛如百万颗原子弹的能量,因此引发了强烈的海啸,席卷印度、印尼、斯里兰卡以及泰国等多个国家,总计死亡人数达到了28万以上。

6、1815年坦博拉火山爆发

这次火山爆发是20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火山爆发中喷出的100亿吨岩石引发了大海啸,以及伴随着大量的火山灰和有毒起头,散发到了世界各地,也因此导致全球气温下降,1816年成为了一个“没有夏天的年份”,还伴随着酸雨等自然灾害,农业算是也极其惨重。

5、1960年智利大海啸

1960年的智利大海啸是有史以来最严重且损害最大的一次海啸灾难,导致200万人无家可归,海啸波更适宜700公里/小时的速度席卷了整个西太平洋岛屿,甚至影响到了日本、俄罗斯、菲律宾以及中国等地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4、1970年波拉飓风

1970年的波拉飓风其实不是强度最大的,但是它是破坏力最可怕的一次,这次飓风导致孟加拉国受到了史无前例的风暴潮,死亡人数到达了25万以上。

3、1976年唐山大地震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是20世纪死亡人数第二高的地震事故,近24万人丧命,45万人受伤,整个地震时间持续了23秒,强度为7.5级,当时唐山城市的85%的成为了废墟。

2、1931年黄河洪水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干旱之后,1931年黄河流域的降雨量激增,仅在七月份,长江流域的降水量就达到了600mm,随之而来的就是洪水灾难,死亡人数高达370万,大多都是因为饥荒问题死亡,其中一部分则是在洪水之中被淹死。

1、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

切尔诺贝利事故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灾难,也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件,导致整个城市被废弃,总计损失达到了两千亿美元。发生爆炸之后,核辐射物质散发到大气层中,里面的能量是当初广岛原子弹的400倍,也因此导致附近居民有将近13.4万人患上了辐射疾病,15年之内相继死亡的人数达到了8万人次,科学家声称这次辐射还会对当地人造成几个世纪的影响。

6. 人类历史流行病排名

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已经结束,其中备受关注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目前已知提名13人,国家最高科技奖可是含金量非常的高啊。他们作为国家的宝贝,他们毕业于那些大学呢?

1、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

1947年生。李兰娟院士,大家都很熟悉了,李兰娟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原浙江医科大学),目前是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

浙江医科大学并入浙江大学后发展很快,从一个普通的医学院,现在已经是国内顶级医学院。

2、葛昌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

1934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专家,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葛昌纯,1949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矿冶系物理冶金专业,1952年毕业。

西南交通大学,曾经是西南铁道学院,是隶属于原铁道部的全国重点大学,现在是直属于教育部的211重点大学。

3、刘盛纲,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

1933年生。电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美国MIT电磁科学院院士,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等。

1955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无线电系电真空专业并留校任助教;1956年至1958年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攻读苏联专家的研究生并任专业翻译,

刘盛纲院士曾任电子科技大学校长,目前德高望重,东南大学电子系曾经参与组建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目前是教育部直属的985重点大学。

4、汪品先,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

1936年生。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汪院士,本科在外国学习,1955年至1960年,汪品先在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学习,毕业于俄罗斯最牛的大学:莫斯科大学。

5、李德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

1939年生。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李德仁1963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航测系,获得学士学位;1981年获得武汉测绘学院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硕士学位;1985年获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学位。

武汉测绘学院就是后俩的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后来并入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是著名的985综合性大学。

6、王大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

1935年生。中国核反应堆工程与核安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著名核物理学家,

王大中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82年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清华大学的校长,基本都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学生,这个好像是清华大学的行规。

7、徐至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

1938年生。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62年徐至展从复旦大学毕业,1965年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

8、安芷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1941年生。环境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62年安芷生毕业于南京大学;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9、刘中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1964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院士、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主任。

1983年刘中民毕业于郑州大学,胡到大连化学物理所读研。

郑州大学是河南省唯一的211院校。

10、赵梓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1932年生。光纤通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湖北省科协荣誉委员。

1949-1950年国立浙江大学农业化学系学习。

1950-1952年上海大同大学电机系学习。

1952-1953年 上海交通大学电信系学习。

算是浙江大学,交通大学的校友

11、何继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

1934生。应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0年,何继善从长春地质学院物探专业毕业。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春地质学院,后俩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后来并入吉林大学。

12、程国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1943生。冻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65年9月,程国栋从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毕业,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工作。

13、吴祖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1935年生。中科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实验血液学研究的先驱。

1953年秋,他赴青岛,求学于山东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

结论

这13个国家科技奖提名人,全部毕业于重点大学,最牛的是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最低的也毕业与211重点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郑州大学)。

看来想在科学界有所发展,毕业得毕业于211/985重点大学啊。

老铁们,你们怎么看呢?

风暴潮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

毛琛流行病学(流行病学相关书籍)

人群流行是什么意思英语(流行病学中人群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