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流行服饰 > 正文

赋流行时期(赋的兴盛期)

1. 赋的兴盛期

赋作为一种文体,成熟于汉代。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有韵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赋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

2. 赋兴盛于哪个朝代

辞赋,古代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代。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辞赋盛于汉,故世称汉赋。辞为文体之名,犹之论也,盖语言之别称,惟论则质言之辞,古代一种文体

分类

辞赋一般分为骚赋、散赋、骈赋、律赋、文赋五种。散赋的最高形式是汉赋,汉赋又可以分为大赋和小赋。

3. 赋盛兴于什么时候

散体赋,又叫大赋。兴起于汉武帝,是一种综合了诗、骚、散文等文体因素而被作家重新加工过的新型汉赋文体,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

简介

指汉代盛行的赋体作品,以主客问答的方式“铺陈摛(chi)文,体物写志”,虽散韵结合,但散文的意味较重,所以称为散体赋。一般篇幅较长,规模宏大,所以又称散体大赋。散体大赋是汉赋的主干,所以散体大赋可以直接称之为汉赋,一般来说,文学史上说的“汉赋”,都是指汉代散体大赋而言。

4. 赋盛行于什么时期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赋,古代文体名。

本意指诵说,如《汉书·艺文志》“不歌而诵谓之赋。”《毛诗序》把“赋”作为《诗经》“六义”之一,解作铺的意思,指铺陈言志的手法。战国后期赵人荀卿《赋篇》,最早以“赋”名篇,“赋”开始被用作文体的名称。汉人把屈原、宋玉的辞和荀卿的赋统称为辞赋,看到了两者的密切关系,并把屈原看作辞赋之祖。汉初,逐渐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它继承《楚辞》形式上一些特点,讲究文采、韵律和节奏,又吸收了战国纵横家铺张的手法,内容上着力“体物”,也注意到“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此外,趋于散文化,经常使用排比、对偶的整齐句法,既自由又谨严,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赋体的流变大体经历了从屈原、宋玉的骚赋,到贾谊、枚乘、司马相如代表的汉赋,魏晋南北朝流行骈赋和琴赋 ,唐代盛行科举考试专用的律赋,唐宋时代趋向散文化的文赋各个阶段。

5. 赋的鼎盛的时期是

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苏东坡在贬谪黄州第三年秋冬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篇作品。也许当年东坡本人也不曾料到,他这即兴创作的二赋一词,如同三篇融入自然回归生命本真的激情宣言,虽历近千年而光芒愈增,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成了人类精神领域的三座高峰。

在赤壁如画的山水间,东坡有着独特的审美发现和价值发现,他找到了自我身心的栖居所在,把儒、释、道三家的精髓融为一体,从而创造性地构建了中国封建知识分子新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知识分子进可攻、退可守的利器。应该说,在近千年后的今天,东坡的这些观点非但没有过时,非但没有受到时代的局限,而且具有跨越时空的现代意义。

6. 赋兴起于什么时候

大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

大赋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文与散文相间,散文的成份较多;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以“润色鸿业”(班固《两都赋序》)为目的,兼有讽喻劝谏。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绚丽的辞藻,对事物作穷形极貌的描写,显示了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风格特征。枚乘的《七发》标志汉大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是最典型的作品。

小赋篇幅或更小,理当也称为抒情小赋.所以,笼统地称张衡《归田赋》为汉代抒情小赋的开风气之作。

7. 赋的兴起与演变

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代。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因此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到了汉朝,终于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赋体,指辞赋的体制或体裁,对于辞赋的创作有其相应的创作规范。辞赋体裁不同,风格也会有相应的变化。根据辞赋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不同,辞赋的体裁被分为若干种。

屈原的作品《离骚》开启了辞赋史的源流,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和演化,形成了骚体赋、汉大赋、骈体赋、骈文律赋、白话赋等不同的发展时期。

8. 赋的出现时期

汉代的文学主要有辞赋、政论散文和乐府三种。汉代辞赋的发展如下所述:

早期重要辞赋作家是贾谊,他的代表作品是《吊屈原赋》和《鹏鸟赋》。两赋均有兮字,楚辞向辞赋转化的痕迹非常明显,抒情性也较强,被称为“骚体赋”。到景帝、武帝时期,出现大赋,枚乘的《七发》是汉代大赋形成的标志。

大赋的结构特点是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篇末点题,微有讽喻。实际的效果是“劝百讽一”。大赋的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代表作是《子虚》、《上林》二赋。大赋气势恢弘,语言张扬,气魄壮观,显示出大汉王朝的蓬勃气势。

其后,王褒的《洞箫赋》,扬雄的《长杨赋》、《羽猎赋》、《甘泉赋》、《河东赋》比较著名。

但大赋文字艰涩,内容空虚,大赋没有很好流传,与这种文风有很大关系。东汉开始兴起京都赋,班固《两都赋》是早期代表作。其后张衡的《二京赋》也很有名。东汉后期,文人多怀才不遇,故抒情小赋应运而生。班彪的《北征赋》,张衡的《归田赋》,蔡邕的《述行赋》都很著名。但此类作品当推汉末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该赋语言犀利尖锐,对于当时黑暗政治给予了严厉的批判。

西汉前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政论散文,最突出的代表是陆贾、贾谊和晁错。陆贾前后向刘邦上十二篇文章,后来结集成书,即《新语》。文章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语言精练,逻辑性强,有很强的说服力。

贾谊是汉初最重要的政论家,《汉书•艺文志》记载贾谊著有散文五十八篇,其作品大致可分三类。一类是专题政论文,一类是就具体问题写的奏疏,一类属于杂论。《陈政事疏》系统阐述自己的治国主张,表现出敏锐的洞察力和对于长治久安的远见卓识。专题政论文的代表作是《过秦论》三篇,分别指出秦始皇、胡亥、子婴的过失,其中上篇最精彩。运用夸张铺陈的笔法,渲染秦帝国的辉煌强盛,再急转直下,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写其迅速土崩瓦解的衰颓,然后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

贾谊之后的政论家是晁错,他是景帝的老师,对于当时出现的社会问题有清醒的认识,最著名的论文是《论贵粟疏》,逻辑谨严,有很强的说服力,但缺乏文采。

被韩愈称为“后汉三贤”的王充、王符、仲长统都有专书传世。王充著有《论衡》、王符著有《潜夫论》、仲长统著有《昌言》。三人虽然不是文学家,但对于文学各有一些独到的看法,值得一读。

9. 赋什么时候兴起

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真不只是说说而已。丰富的社会生活、完善的政治体制和复杂多样的思想,促使无数中国人能够从身边汲取灵感,从而创作出一篇又一篇传世名作,唐诗宋词元曲早已深入人心,直至如今仍然是书本中的必学。

我们今天要说的,则是另外一种风格迥然不同的文章——汉赋。在两汉四百多年间的特殊环境下,它在当时的文学界成为主流,为中国的文化繁荣添砖加瓦。

对前代文学经验的继承和发展

不管是什么文学体裁,它的形成必定是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的,汉赋自然也不例外。因为只有在无数先人的发明创造之上,后人才能够借此建立完整的写作体系,毫无章法、乱写一通的东西是不会有人喜欢看的。

当然,乾隆写的诗是个例外,毕竟人家是皇帝。汉赋早在战国时代后期就已经出现了相应的雏形,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者就是荀子。他曾写出《礼》《知》《云》等十篇作品,采取了通俗隐语的方法将这些事物铺陈开来、详细阐述。

战国时期另外一名较为出名的赋作家叫宋玉,代表作有《九辩》《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等。但由于后几篇作品的记载较为模糊,因此并不能确定是他所作。

值得一提的是,宋玉和屈原都是楚国人,他也是屈原情感思想和诗歌艺术的继承人,所以写出来的作品风格与屈原的有些许相近。随着楚辞的影响力越发扩大,汉赋的风格逐渐建立,偏向于史诗宏大;而纵横家散文的兴起,则为赋的创作技巧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使其越来越丰富。

最后,《诗经》也对汉赋的产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事实上,《诗经》对中国所有文学体裁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关键影响。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将周朝的社会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为赋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和灵感来源。同时由于描写对象的不同,不同的作品也常常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为汉赋在情感表达上的丰富提供了借鉴。

最后,许多汉赋当中都存在引用或者化用《诗经》经典句子的现象,许多修辞手法也同样是来源于《诗经》。

统治者的喜爱是推动汉赋繁荣的重要原因

虽然古代文学家们大部分思想境界都较高,道德素质水平也远超常人,但在吃饭上面跟平民百姓还是一样的。因此,如果汉赋作的创作无法使作者得到来自其他方面的实质利益,那么就将使这种文学体裁的创作进入严重低谷期。

事实上,汉赋前期的发展也确实如此。司马相如作为汉朝乃至整个中国都最为优秀的辞赋家之一,其文采必定是无可置疑的,《子虚》《上林》《天子游猎赋》随便拎一个都极具艺术价值,足以让后人奉为经典。

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人才,政治生涯的前期过得却并不顺利。为什么?就是因为当时的皇帝对这种文学体裁没啥兴趣,"会景帝不好辞赋",所以他也只能做个武骑常侍。而之后司马相如的仕途能节节攀升,也就是因为汉武帝偶然一次读到他的作品,这才开始重用他。

当时的汉赋还并不完善,无论是其自身的体系还是受众都处于一个发育阶段,正是需要鼓励的时期。若是如司马相如这样的优秀辞赋家无法因为凭借赋的创作来获得实际利益,那么将很难说他们还会坚守在这一领域。

当然,肯定也有一些辞赋家完全是因为自己热爱才去创作,但他们毕竟只是少数,更多人还是想将它作为自己政治升迁的助力。试想一下,如果平民百姓们可以凭借创作汉赋来谋得一官半职,使自己的阶级地位获得升迁,那么它在全社会的普及和受追捧程度想必将蹭蹭提高。

就算不提政治,以后靠写作的本事当个教书先生也是极好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汉武帝的继位不仅开创了一个中国古代王朝的盛世,也对汉赋的兴盛和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

不同的社会阶段奠定了汉赋不同的情感基调

汉赋既然是由人来创作,那么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如何就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篇作品的情感基调。毕竟艺术虽然高于生活,但总是来源于生活的。

经过多年的战争后,汉朝当时虽然已经统一中国,但各个方面都呈现出相当凋敝落寞的姿态。正如《汉书·食货志上》所记载道: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就连刘邦外出巡游甚至都找不到几匹颜色相同的马,社会生产之凋敝可见一斑。

为了使社会得到发展,汉初统治者主要实行以黄老之学为代表的清静无为政策。因此,汉赋在这时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风格上,都更多地呈现出先秦余韵,并非我们所熟知的那般宏大。

之后,多年的默默发展使整个国家进入繁荣阶段,大部分人民不再受困于温饱和贫穷。同时由于汉武帝等帝王对赋也表现出非常喜爱欣赏的态度,尤其是对帝王功绩和国家昌盛的歌颂这一类的赋作,这才使汉赋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各种优秀代表作如泉水涌出。

总结

由于汉赋本身的文学性质,导致它相比于唐诗宋词来说读起来更为晦涩和繁杂,因此也导致其受众较窄。但如果真要说普及层面的话,其实汉赋也并非不可触及,其中的许多经典语句也时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正是因为有着如此多先人的前仆后继、在此领域的辛苦钻研,才最终促成了如今中国文化丰富多彩的一面。而我们也更有责任与义务将这些文化传承发展下去,并不断更新。

10. 赋的兴盛时期

最兴盛的当然是汉赋。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11. 赋在什么朝代最兴盛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意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它与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赋自诞生之日便 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 手法。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但诗与赋必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特点 :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

男生流行衣着推荐

2015冬季最流行什么款式呢子大衣

今年夏天流行什么穿着?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