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的盛行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对马匹的需求日益增加,解剖及阉割技术发展盛行,该时期的兽医发展主要表现在对畜牧的解剖深入及阉割术的推行。
相传在春秋时期,有位叫孙阳的人极其擅长看马,被世人称为伯乐(为传说中掌管天马的星官),他不但善于相马、医马,而且对马的解剖生理、病理了若指掌,并熟悉马的穴位,还能通过针灸医治马的各种疾病,是我国兽医针灸的先驱。
后世的一批医术都以其名字命名并广泛流传,如《伯乐针经》《伯乐明堂论》《伯乐画烙图》等,可见人们对他的崇敬之情。
春秋战国,以骑兵为主要表现的军事进步,对马的需求越来越大,马匹的实用价值日益增高。在战国末期,骑马作战已基本代替了战车作战,骑兵成为一大兵种,所以对马匹的需求日益增加,马的阉割术也逐渐盛行,如被阉割的马叫“骊”,被阉割的牛叫“摘”或“键”。除了马,猪也被广泛推行阉割术。
《周礼》记载:“家日刚蠢,豚日脂肥”。意思是未阉割的猪,皮厚、毛粗,叫做“泵”;阉割后的猪长得膘满臀肥,叫做“豚”。
2. 马的演变历史
马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篆书---行---草---楷---宋的演变历史.
3. 最早的马出现在什么时候
马蹄铁在元代出现在中国。马蹄铁又被称为马掌,其作用是保护马的蹄子,防止马的蹄子裂开,从世界范围来看,早期的马蹄铁大部分出现在游牧民族,因为马对他们很重要。
根据学者的研究,最早的马蹄铁出现在古罗马,而在与古罗马同时期的中国秦汉时代,并没有使用马蹄铁的记录。
从秦汉到唐宋,中原地区始终没有出现马蹄铁,但在与游牧民族有接触的东北地区却发现了年代很早的马蹄铁。
马蹄铁最早传入中原地区是在南宋末年,后来随着蒙古人建立元朝并大力推行,马蹄铁就在中国流行起来。
4. 马的由来和历史
中国是最早驯化马的国家之一,距今6000年左右就已被驯化为家畜。
马属动物起源于6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初期 ,其最原始祖先为原蹄兽 ,体格矮小,四肢均有 5 趾,中趾较发达。生活在5800万年前第三纪始新世初期的始新马 ,或称始祖马,体高约40厘米。前肢低,有4 趾;后肢高,有3趾。牙齿简单,适于热带森林生活。进入中新世以后,干燥草原代替了湿润灌木林,马属动物的机能和结构随之发生明显变化:体格增大,四肢变长,成为单趾;牙齿变硬且趋复杂。经过渐新马、中新马和上新马等进化阶段的演化,到第四纪更新世才呈现为单蹄的扬首高躯大马。 家马是由野马驯化而来。中国是最早开始驯化马匹的国家之一,从黄河下游的山东以及江苏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及仰韶文化时期遗址的遗物中,都证明距今6000年左右时几个野马变种已被驯化为家畜。马的驯化晚于狗和牛。
5. 马的盛行时期是哪一年
唐代的陶瓷,除以青瓷、白瓷为主体的瓷器外,还出现了一朵奇异的陶瓷之花,它便是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瓷器,之所以唤为三彩,便是由于它经常采用黄、绿、褐等色釉,在器皿上构成花朵,斑点,或几何纹样等各种色彩斑斓的色釉装饰。当然还有一些出土极少且十分珍贵的是涂蓝釉的。此类作品,大多流行于开元时期,西安小土门唐墓出土的满施蓝釉的陶驴,是一件十分杰出珍贵的作品。
所以,唐三彩虽然名字称之为三彩,但实际上,它并不是只限于用到三种色釉。
唐三彩的制作地点,主要分布两处,一处在长安西窑,一处在洛阳东窑。其制品一般作为明器之用,唐朝时期极为盛行厚葬。《唐会要》一书中有相关记录:“王公百官,竞为厚葬,偶人像马,雕饰如生,徒以炫耀路人,本不因心致礼,更相扇动,破产倾资,风俗流成,下兼士庶。”从此文所描写的可以看出大量制作明器厚葬,此风不仅在王公贵族,皇家百官中有盛行,而且平民百姓亦是如此,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
唐三彩的制品,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为器皿、人物、动物。其中以器皿最为多见,是当时各窑坊的主要烧制对象。器皿种类很多,几乎包括了生活中使用的各个方面,有水器、酒器、饮食器、文具以及家具跟建筑相关的模型等等。在当时,各种壶、杯、盘、炉、奁、柜、枕等都是样式新颖,色彩绚丽。
其中有装骨灰用的丸壶,也称之为万年壶,形体浑圆饱满,壶身接近球形,风格造型十分优美,同时也能够看出唐代丰满健实的审美跟艺术特点。
唐三彩中的人物包括有妇女、百官、武士、牵马俑、胡俑、宗教天王等等,总的来讲都是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刻划出期不同的性格和特点。如贵妇则面部圆润丰满,梳理着各式各样的发型,身上穿着的是彩缬服饰。文官则彬彬有礼,而武士则勇猛英俊,胡俑高鼻深目,天王怒目而睁。动物方面有鸟、狮、骆驼跟马等。骆驼是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工具,坚毅负重,有的驼着丝绸物品,反映着丝绸之路的部分情景。其中以马的造型最为出色,有杨足飞奔,有徘徊伫立,有引颈嘶鸣,有俯首舔足等等,表现出各种生动的场景跟姿态。
同其它陶瓷器一样,唐三彩亦有初创、兴盛以及衰落三个时期。
在初唐时期,三彩的制作相对较为简单,品种也相对后期来说要少很多,多在挂釉后加以彩画。到了盛唐时期,三彩也进入了一个空前的鼎盛,品种之丰富,制作之精美,产量之大都是空前绝后的。自安史这乱后,唐三彩便开始走下坡路了,慢慢衰落。
唐三彩是用经过精炼的白粘土制胎,经过两次烧造而成。它首先用千度左右的高温烧成陶胎,挂釉后再经900度左右的焙烧。因为它用料精细,制作规整,所以不变形、不裂缝、不脱釉。
和六朝、隋代的陶瓷器比起来,唐代陶瓷造型有着十分明显的变化,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慢慢的开始走向实用,比如器皿的颈部加长,或安上把手是为了方便提取;壶类多加以短嘴,以后短嘴又慢慢加长,为了更适用于倒出液体。器皿的耳在慢慢淘汰,也可以反映了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
六朝时期人们是席地而坐的,器皿我放在地上,给器皿安上耳是为了穿绳以便于携拿;而到了唐代因为慢慢的增加了家具,从早期使用床,到后期使用桌,器皿可以放在床上或桌上,位置高了,安上把手直接携取,而不必用绳子穿耳去提拿了。
还有一个特点是仿生器型的变化,在汉六朝时期多仿动物,如羊形灯、熊形足、蛙形水盂等等。而到了唐代则向植物发展,仿生器型有瓜形、花形等。
根据器皿的不同品种,唐三彩采用轮制、模制和雕塑等方法。大凡圆形器皿多为轮制,不规则器物便用模制,人物、动物多为雕刻。有的人物是将面部和脚部不挂釉素烧,烧完后再用墨彩勾画,进行“开相”。
唐三彩的许多器物,形成色彩斑斓晕染的艺术效果。根据相关的研究,这是由于采用了涂蜡的方法,先用蜡画出花纹,然后挂釉彩,这样在烧制有蜡处釉汁扩散,形成白色斑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唐三彩是模仿染缬工艺的装饰效果,从而形成了唐三彩的斑驳淋漓的独特艺术风格。
6. 马的发展史
从目前考古发掘上看,商代时已有铁制兵器。不过,这些铁器是利用天然陨铁制成的。我国最早利用矿石人工冶铁的时间是西周末年。春秋战国时,铁器已在生产领域广泛普及。
早期炼成的铁通常是块炼铁(800——1000摄氏度条件炼成,出炉时为铁块而非铁水),这种铁非常软,无法制成形状复杂的器物。随后出现生铁(1150——1300摄氏度条件下炼成),因出炉时呈液态,可以浇涛成型。由块炼铁到生铁,这是中国冶铁史上的一次飞跃。1900年后,西方才掌握了冶炼生铁的方法。
我国之所以很早冶炼出生铁,与在世界上最早采用高炉式冶铁有关。起初,我国是地炉式炼铁,即在地上挖坑装入矿石与木炭进行冶炼。汉代时,出现了高炉式炼铁,这种高炉呈椭圆形,克服了冶炼时风力达不到炉中心的困难。
随着鼓风的加强、燃料的改进,高炉冶铁技术不断发展。
早期人们用的鼓风器是皮囊,一座炉子用数个皮囊,它们放在一起排成一排,叫做排囊。西汉时出现了马排、牛排,就是用马、牛带动皮囊,东汉时又出现了水排,即以水力带动皮囊,水排的发明先于欧洲1200多年。明代时,又发明了活塞式木风箱,它能连续产生压缩空气,使得炉体得以加大,增加了产量。而燃料方面,晋代时,人们已开始用煤冶铁。但由于煤含有硫等因素,南宋时,人们将煤炼成焦炭(避免了煤的缺点)再供冶铁使用,此法比欧洲早了500多年……
“中国古代冶铁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探究鞍山古代冶铁发展史,离不开中国冶铁发展史的大背景”,采访中,富品莹这样说道。
7. 马的历史,非常悠久
赛马就是一种比赛骑马速度的运动项目,为参加比赛而养育、训练的马。历史最悠久的运动之一,自古至今形式变化甚多,但基本原则都是竞赛速度。
赛马精神顾名思义就是没有犹豫,没有徘徊,勇往直前,奋不顾身。因为那是温顺、沉默不语的外表下从内心深处迸发出的坚韧与顽强,是心灵中最本质的东西。
8. 马的历史和现状
:公元前1.5万年人类已经驯化家畜,最早是西亚的狼(从澳洲野狗的基因判断,极可能是伊朗狼亚种),然后是新月沃地的猪(但该地区目前已经完全禁绝养猪,实在是讽刺),马科动物的驯化在前6000年左右才开始(虽然人类用投石索捕食马科动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万年前)。
最早驯化的马科动物是西亚野驴,驴在公元前4000年之前被作为驮畜,其后随着挽具的发明,驴被用来拉车。最早的苏美尔四轮战车就是驴拉战车。马的驯化在其后进行,但并不被用于骑乘,而是被用来代替驴作为拉车的牲畜。前3000-1000年的车战时代中,战马指的就是拉车的马。
马匹被骑乘的时间不长,从现有文物来看,多利安人或者蒙古利亚人在前1500年开始骑乘无马鞍和马具的马,前900年左右,早期的马鞍(以及被称为“北阿拉伯鞍”的骆驼鞍)被发明出来,缰绳笼头等器具随即从战车用马移植到骑乘用马,到前500年左右,骑兵已经开始逐渐取代战车兵,最后的古典战车兵是1-2世纪的凯尔特战车兵,尤其是英国布立吞人的战车兵,其后
9. 马出现的时期
第十 比基拉 40分
埃塞俄比亚传奇巨星比基拉,以赤脚参赛的方式被尊称为“赤脚大仙”,他是第一个连获两届奥运会马拉松金牌的运动员(1960罗马、1964东京),个人最好成绩2小时12分12秒,天妒英才,比基拉1973年因脑溢血病逝,享年41岁。
并列第十 基比迪 40分
基比迪是来自埃塞俄比亚的80后小个子长跑名将,个人最好成绩2小时04分38秒,奥运会和世锦赛各拿到一枚铜牌。
第九 伊坎加 45分
伊坎加是坦桑尼亚马拉松名将,运动生涯黄金期在上世界八十年代,最好成绩为2小时08分10秒,世界大赛始终与奖牌无缘,奥运会拿到一个第6、一个第7,世锦赛获得一个第6。
第八 格布雷拉西耶 46分
埃塞俄比亚最著名的中长跑巨星之一,90年代统治着世界男子一万米,奥运会两金、世锦赛四金一银一铜,职业生涯后期专攻马拉松,获得两场国际马拉松赛冠军,个人最好成绩跑到2小时03分59秒。
第七 罗伯特 48分
澳大利亚全国纪录保持者,成绩2小时07分51秒,首届世锦赛马拉松金牌得主,洛杉矶奥运会收获第五,汉城奥运会拿到第八。
并列第七 罗杰斯 48分
美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马拉松名将,曾创造2小时09分27秒美国前纪录,1980年波士顿马拉松赛冠军得主。
并列第七 肖特 48分
美国上世界七十年代最著名的马拉松巨星,个人最好成绩2小时10分30秒,拿到了慕尼黑奥运会金牌与蒙特利尔奥运会银牌。
第四 濑古利彦 55分
濑古利彦是日本80年代著名中长跑名将,马拉松个人最佳2小时08分27秒,洛杉矶奥运会夺得第14名,汉城奥运会收获第9名。
第三 基普桑 56分
肯尼亚马拉松名将之一,个人最好成绩创于2016年柏林马拉松赛,他以2小时03分13秒收获亚军,排在世界历史第六位,基普桑大赛最好战绩为拿到伦敦奥运会铜牌。
第二 基普乔格 61分
肯尼亚基普乔格毫无疑问是近年来最优秀的马拉松传奇巨星,2016年里约奥运会他夺得金牌,2018年柏林马拉松赛跑出2小时01分39秒好成绩打破世界纪录,2019年奥地利商业赛基普乔格实现人类“破2”壮举,但在综合积分上他以4分劣势败给榜首的卡沃宁。
第一 卡沃宁 65分
维科·卡沃宁是芬兰上世纪50年代第一人,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收获第五,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夺得铜牌,欧洲锦标赛拿到一金一银,个人最好成绩2小时22分46秒,卡沃宁职业生涯共参加了35场马拉松比赛,包括著名的波士顿马拉松赛,其中有15场获得了冠军,常年排在年度世界前三,总积分65分力压基普乔格位居榜首。
10. 马的盛行时期是几月份
大年30晚上发马子,是一种地方风俗,在山东这带比较盛行。
“发马子”当属除夕之夜的“点睛之笔”,所有除夕日的一切活动,皆无不围绕着“发马子”那一刻进行。也就是说,过年的诸事百般,其主要都是为了“发马子”;所有年味、年趣也都是要看“发马子”,发了“马子”那才叫过年。所谓“发马子”,其实也就是燃放鞭炮的那一刻,但这里边却有着许多的讲究,也充满了神秘而肃然的浓烈乡俗色彩。
“发马子”是在除夕夜里的子时,也就是现在的11点至1点之间的零点前后,或前或后要看年的大进和小进而定,大进年(腊月30日)“发马子”在零点前;小进年(腊月29日)即在零点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