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色彩搭配 > 正文

美丽的哈尼的服装(哈尼女装品牌介绍)

1. 美丽的哈尼的服装

哈尼族人多居住在云南省的西部,是一个开垦梯田种植稻谷的山地农耕民族,独特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装服饰文化。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简单的御寒防风蔽身之物,它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构成展示和追忆祖先迁徙壮举英雄业绩的物化态载体。

哈尼服饰的色彩、款式和纹样,既是该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会身份和角色的标识,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服饰文化可谓五彩斑斓,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哈尼族妇女的勤劳和智慧。

2. 哈尼女装品牌介绍

哈尼:一般是指HONEY,有甜心,蜂蜜的意思,表达对对方的亲密称呼,偶尔对爱人这么表达,会让人心情舒畅的;有一个时尚服装品牌,貌似叫HONEY;还有一种是韩国的时尚内衣品牌,全称为哈尼SJK 。基尼:是一种货币单位。基尼货币出现在1633年是英国第一代由机器生产的货币,但不久由于黄金价格的上涨,基尼币也随着爬升。到1733年以后,基尼币已经超出了本身原有面值的数倍,逐渐成为了人们收藏的货币。实际上到这里基尼币已经完全失去了现金功能,只能充当慢慢升值的收藏品。1816英国政府宣布基尼退出了流通货币行列,不再进行面值交易。1基尼折合人民币约1200元。西班牙有一杰出的男足球运动员叫基尼。在情侣网名里面基尼基尼属于网络语,表达对对方的羡慕称呼。

3. 哈尼服饰文化

一、 彝族传统的滇南彝族服饰,男子各支系大同小异,一般头绕玄色盘头,上身穿镶边的偏襟或对襟紧身上衣,扎腰带,下身穿肥大的撒腿裤,外面披宽大的毛织披风,彝语称“瓦拉”。

妇女的服饰则多用大色块组成,色彩对比鲜明,绚丽多彩。上衣大多是右衽襟衣,立领窄袖,外罩绿边背心,下身穿拖地长的白褶长裙或大裤管裤子。裤饰虽多为大裤管,但其中又分盖膝和盖躅两种,如聂苏支系的多为盖膝的大管裤,裤带是一条约丈许长的两头有刺绣且饰以流苏垂缨的花布巾,用中部从腰际绕过一圈,打结后将有刺绣的两个尾角如翅似的露于臀后,很是美丽。在妇女的打扮中极为重要的是围腰,其形状是凸字形的,中间镶有四方形腰芯,周围用彩丝线刺绣着各种彝家喜爱的花草,整块围腰色泽鲜艳,耀眼夺目,美观大方。妇女头上戴鸡冠帽。帽子是用硬巾剪成鸡冠的形状,再用1200多颗银泡镶绣而成,戴在头上像一只啼鸣的雄鸡。据说在远古时期,一对青年恋人在森林中约会,遇上森林魔王,正当魔王欲加害于青年人时,雄鸡啼叫驱走魔王,此后,佩戴形似雄鸡的鸡冠帽便成了彝家少女吉祥幸福的像征,帽上镶绣的银泡则表示星星和月亮,意喻为光明幸福。

二、哈尼族哈尼人善于用蓝靛染衣,各家屋前种有蓝靛,用其叶子放入缸内加水一泡即成蓝色。哈尼族分布地区较广,各地服装均有不同,以妇女的最为突出。常见的是右衽无领短上衣,短裙,同时小腿上系膝裤,穿布鞋,头上戴头帕,用银币等做成装饰。红河等地的哈尼妇女则喜欢穿裙子,在衣服上镶上银质装饰,走路时发现叮叮当当的声音,悦耳动听。碧约人则居住在山区或半山区,现仍保留一种古老的妇女头饰,未出嫁的女子头戴青布圆帽,圆帽质料是用传统织布染上青色加工制成的;出嫁后头饰便换为一块长一丈左右的宽六寸的黑或蓝色棉布包头,这块布缠头时高出头顶五寸左右,折叠成梯形状,头顶上还别一把梳子作装饰。

哈尼男子的服装大多相似,为穿右襟或对襟无领上衣,长裤,头上缠黑布包头。

三、苗族苗族因居住地不一,故服装也不相同,主要差别表现在颜色、式样、花饰镶边部位等。苗族服装可分为裙类和裤类,湘西贵州松桃一带多为穿裤,衣袖和裤边镶有花饰,衣领周围有花边称“托肩”;云南一带的苗族大多穿大领短衣,下穿白褶裙,分便装和盛装,便装较素净,盛装衣服边上绣有花纹,同时拥有多种装饰。便装衣裙不绣花,染成藏青色,朴素大方,其腰带用自织的花椒布做成,裙为白褶裙,长一尺四五寸,裙多不绣花,裙围有两块,分别系在裙外的前面和后面,前一块素净,后一块下摆镶有宽约三四分的花边,用彩色丝片做成,裙子短,常包绑腿。盛装的上衣是花衣,用藏青色缎子作面,布作里,两袖下摆绣有彩色花纹图案,下摆用缎子作底,绣以彩色花鸟虫鱼等纹样,绣衣用绸缎子作底,多为绿色,以彩色丝片剪成葵花子大的等腰三角形贴在上面,其边用细丝线缝合。

蜡染桃花是苗族的传统手工技艺,每个女子七八岁就学会刺绣桃花蜡染。蜡染是用蜡刀把蜡涂在布上制成图案,浸入蓝靛缸内染好后脱去黄蜡使其现出白色花纹而成。

四、白族云南大理一带的白族,青年妇女多穿黑色丝绒或灯芯绒的小褂,雪白的衬衫,蓝色或白色的宽裤子,腰间系有绣花飘带,上面多用黑软线绣上蝴蝶、蜜蜂等图案,并喜好在褂子右边挂上串银制的三须或九须,脚上穿着绣花的白布鞋,头上戴的帽子,绣着美丽的花,垂着长长的流苏,被喻为“风花雪月”帽,映射着大理四大着名风景: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

怒江一带的白族妇女穿对襟上衣,前短后长且套有彩色袖筒,系一块素色或绣花围腰,佩戴银饰,足穿绣花鞋。

五、傣族傣族有水傣、旱傣、花腰傣等多种分支,各自的服饰均有不同,以水傣服装最为人们喜爱。傣族女子身材大多苗条,上身穿浅色或鲜艳的紧身袖短衫,下穿花筒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青年女子,一般不缠包头,而是挽一个发髻,中老年妇女多缠头巾,妇女的服装多用各种花纹、彩色丝绸或花布制作,色彩鲜艳美丽。男子一般穿无领对襟短上衣,下穿长裤,冬季披毛毯,头缠白色或蓝色包头巾,头巾一端垂在右侧。

六、傈僳族以怒江一带傈僳族为例,妇女一般上身穿窄袖右衽上衣,再穿件坎肩背心,下身穿袭至脚背的百褶裙,衣料一般为黑蓝两种棉布或自织的白中夹麻的细麻布,裙下部用线条或图案花装饰一圈。妇女双手戴竹藤或金属制的手镯,胸前带贝壳、玻璃料珠制成的胸饰,头上冠以珠帽,珠帽用较小的红白珊瑚或料珠串成条,直排在帽的前部,帽顶部用贝壳或白料块串成条,横排两道,帽前部一圈用金属圆珠串起作装饰,而帽的后部则空着,整个帽子由串串红白彩珠相串,加上闪光的金属片犹如一件工艺品。此外傈僳族妇女还习惯于肩上挂一个红白黑等碎布相拼并绣有图案的挎包。

七、拉祜族拉祜的意思是老虎,拉祜族被喻为老虎的民族,其男子膘悍,身穿浅色右衽交领长袍和长裤,系腰带,脚穿布鞋,头戴包头,长袍两侧有较高的开衩,领口衣襟等处用深色布条镶边,包头用白红黑等各色布条交织缠成。妇女穿的是黑布长衫,长至膝下,两侧开衩且开衩较高,立领右襟,缀有银泡装饰,喜欢用红色或白色花边镶缀在袖口、襟边,显得光艳美丽。下身穿宽大的长裤,头裹一丈多长的头巾,头巾的一端垂及腰际。

八、德昂族德昂族的服装新颖别致,青年男女喜欢裹戴黑白两种颜色的包头,对比鲜明,耳上戴着大耳坠,脖子挂着银亮的项圈,上身习惯穿侧襟短衣,衣服又多是蓝色或黑色,裤子较短,肥阔宽大。女子多不留头发,剃成光头然后用黑布裹头,主要是表示对佛爷的尊敬,上身多穿紧身短衣,也是蓝色或黑色的,下穿长裙,裙子的式样新颖大方,花色艳丽。红德昂是一片惹目的红黑相间的颜色,花德昂则镶有四条白色带子,其中又插有五寸宽的红布相饰,黑德昂所穿的黑统裙上织有几条深红色的布带,其间又衬夹着几小条白色带子。

九、纳西族纳西族分散在滇西北一带,丽江一带的纳西族,男子的服装和汉族的相似,以对襟上衣、长裤为主。妇女上身穿长褂子,外罩皮坎肩或布坎肩,下穿长裤,系百褶围腰,特别突出的是妇女身上披的羊毛披肩,披肩上缀有七星装饰,故名“七星披肩”。金沙江流域的纳西族所穿服装和藏族类似,头戴色彩对比鲜明的窄条发带,穿黑色长袍,在边缘装饰两条颜色不同的宽边,有的在饰边上绣有几何图案,用彩条布做腰带。

十、基诺族云南景洪市山区的基诺族,男子衣着以无领对襟短衫、长裤为主,扎宽布腰带。女子的服装颇具特色,上身穿宽袖对襟短衣,衣襟合缝处夹一块方图案,绣上美丽的几何图案,精巧护胸,上衣的领口袖边衣襟肩部等处加以边饰,下身多穿黑色合缝短裙,在身前折合,裙长仅过膝,用红布镶边,小腿缠有裹腿,头上戴着用布缝制的浅颜色的尖顶头帕,基诺妇女服装颜色多

4. 哈尼服装怎么做的?

哈尼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以及缅甸地区,哈尼人崇尚黑色,黑色是哈尼人的保护色,承包了整个哈尼族史,那么哈尼族服饰有哪些特点呢?

对于哈尼人来说黑色是历史迁徙中生存的选择,在漫长的民族迁徙中,身着黑衣黑裤的哈尼人融入了以黑色为主调的森林大山里,使他们在迁徙中避免了许多族群灾难以及个人灾难,在森山密林中得以安居乐业,哈尼族信奉万物有灵,把神与红色联系在一起了,神居住的域地是红色的,鬼魂的域地是杂色的,人居住的域地是黑色和绿兰色,红色代表神灵出现在哈尼族服饰中,只有红色又显得太单调了,就增加一个相近色,黄色,后来又想,人行走在山中神灵守护在人身边,脚踏着满满的绿色,绿兰色代表着人域,那就把红黄白绿兰也秀在神灵看的到的地方吧。

哈尼族服饰特点:哈尼族具有共同的刺绣图案、装饰物品和审美色彩,哈尼族以黑色为美、为庄重、为圣洁,将黑色视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护色,所以,黑色是哈尼族服饰的主色调。

5. 哈尼族服装设计图

起源差异:

哈尼族,东南亚称阿卡族,是源于古代羌族的民族。其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布依族,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是由古代僚人演变而来。民族语言为布依语,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壮语有密切的亲属关系,通用汉文。

语言差异:

哈尼族主要使用哈尼语,但部分哈尼族使用桑孔语;

布依族主要使用布依语,但贵州荔波、独山等地的布依族使用莫语

服饰差异:

哈尼族服饰:

布依族服饰:

聚集居住地差异: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其中以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顺市、贵阳市、六盘水市,其余各市、州、地均有散居,一小部分居住在越南。

6. 哈尼民族服装照片

佤邦汉族人口的比例是百分之一。

佤邦,或称缅甸第二特区(WaSpecialRegion2ofMyanmar)或掸邦第二特区,缅甸政府称缅甸掸邦第二特区、北掸邦第二特区(WaSpecialRegion2ofNorthernShanState),位于阿佤山区,是缅甸联邦的一个自治区,曾为缅甸共产党根据地。

7. 哈尼族的服装是什么样子的

布都支系

哈尼族布都支系服饰(妇女)用黑色自染布料作上衣,齐膝短裤和绑腿带。包头布端都镶一块精美的刺绣图案,衣服领口处多配有银饰坠,腰束一条长丈余的腰带。

碧约支系

绚丽多彩的哈尼族碧约支系服饰(正面)配以色彩鲜艳的花纹图案和银饰佩。为左开襟长尾衣,下穿白褶裙。哈尼族碧约支系服饰(背面)配以颜色鲜艳的花纹图案。包头为数尺长的黑色头巾布,有穗拖拉到背部。

卡别支系

哈尼族卡别支系(妇女)服饰多以黑色自织染布作面料,为左开襟衣,在衣领和由右肩斜向左襟绣有彩线图纹;以包头最有特色,其包头正面镶有星图银泡,背面用彩线做成飘带装饰,左右两边缀有一根银链。

哈尼族服饰

布孔支系

哈尼族布孔支系服饰(妇女)分为首饰、服饰和绑腿三个部分。首饰多为彩布包巾,头巾上镶钉有银泡,左右用彩色毛线扎成飘穗;服饰为士林布满襟衣裳,胸前挂一块由硬布板上钉有银泡和一块多边花形银牌,下穿短裆紧腿裤,裤腿边沿绣着犬齿花;小腿套着绣花腿罩,腿罩上绑着多色彩线。

卡多支系

哈尼族卡多支系服饰(妇女)用黑色自织染布作面料,包头为圆盘式镶边戴帽,配以各种彩色花饰。上衣为左开襟服,绣以各种色彩鲜艳的图纹和佩以银饰,下着黑色长裙。

8. 哈尼服装图

类似的电影:《婼玛的十七岁》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云南红河岸边的哀牢山中。哈尼族少女婼玛(李敏 饰)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从未走出过大山。

这天,从城里打工回来的伙伴们向她讲述了城市文明的点点滴滴,让婼玛心中荡起不小的涟渏。

阿明(杨志刚 饰)在镇上开了一家照像馆,他发现游客很喜欢和爱笑的婼玛合影,感觉商机来了,他把身穿哈尼服装的婼玛带到风景如画的梯田旁,专们与观光客合影,自已则捞取了大笔的合影费。

阿明允诺挣够了钱带婼玛进城座观光电梯,善良的婼玛向往外面的世界,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阿明。

阿明因拖欠房租被房东赶走,临行前单纯的婼玛提出跟他进城,不料阿明只是把她当成了利用的工具......

9. 美丽的哈尼的服装图片

哈尼天空牌婴儿服装。

嫚熙牌婴儿服装。

英氏牌婴儿服装。

BABYLOVE牌婴儿服装,

童泰牌婴儿服装,

好孩子牌婴儿服装,

巴拉巴拉牌婴儿服装

10. 哈尼服装男装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源远流长的文化里各民族各地区都融入到这喜庆的节日中,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习俗,下面我们看看少数民族特有的习俗。

哈尼族:荡秋千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 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 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 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傣 族:掷糠包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 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 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 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 ——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 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高山族:“围炉”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 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 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 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 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满族:挂旗过年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 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 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 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 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 愿组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围观 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热心的观众—直尾随着秧 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

白族:“放高升”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 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 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 样,从春节到元宵节,男女青年都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 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对方的爱 情了。

侗族:芦笙会贵州、湖 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 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 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 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冬天穿什么样的高跟鞋最时髦

谁知道国际服装界 的十大品牌是什么吗?

今年最流行的服装搭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