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害流行速率
冷冻的温度标准:冷冻负18度。
冷冻温度的范围应在-12-18度之间,冷藏库中的温度并不可能恒定在某一温度值上,因制冷机性能、库容大小和内外温差等因素会使库温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一般而言,食品以贮藏温度较低,且变化范围越小越好。这样有利于食品保鲜,防止损耗及低温生理病害。
通过降低生化反应速率和微生物导致的变化的速率,冷藏可以延长新鲜食品和加工制品的货架寿命。对大多数食品来说,冷藏并不像罐藏、脱水或者冻藏那样能阻止食品腐败变质,而只是能减缓食品的变质速度,因此实际上是一种效果比较弱的保藏技术。根据温控器调控有所差异,或高或更低些。冷冻适合保存鱼虾肉类生鲜等食品,避免腐败变质。冷藏适用于大多数蔬菜、水果及剩余食物菜品的保存。
冷冻也叫“制冷”,是应用热力学原理,用人工制造低温的方法,冰箱和空调都是采用制冷的原理。从化工的角度,一般都是采用一种临界点高的气体,加压液化,然后再使它汽化吸热,反复进行这个过程,液化时在其他地方放热,汽化时对需要的范围吸热。
2. 各年流行病害
植物侵染性病害在植物群体中的顺利侵染和大量发生。简称流行。植物病害流行学是植物病理学的新兴分支学科之一。它研究在环境条件影响下,寄主群体和病原物群体相互作用导致病害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与植物病害生态学关系密切
3. 病害流行预测分为
bactericide
扩展资料:
杀菌剂又称杀生剂、杀菌灭藻剂、杀微生物剂等,通常是指能有效地控制或杀死水系统中的微生物——细菌、真菌和藻类的化学制剂。在国际上,通常是作为防治各类病原微生物的药剂的总称。
中文名:杀菌剂
外文名:Industrial、 Bactericide
据调查,全世界对植物有害的病原微生物(真菌、强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病毒、藻类等)有8万种以上。植物病害对农业造成巨大损失,全世界的农作物由此平均每年减少产量约500Mt。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因某种植物病害流行而造成严重饥荒,甚至大量人口饿死的灾祸。使用杀菌剂是防治植物病害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4. 病害发病率
1、通风降温
七彩鸟是一种喜温的动物,在夏季这种炎热高温的环境要给七彩鸟创造一个适合七彩鸟生存的温度环境。可以将七彩鸟舍搬到树木茂盛,清凉避暑的地方,如果不好搬迁,要在七彩鸟舍搭建好遮阳设施,通过遮阳设施使七彩鸟减少太阳直射的时间。
2、清洁饮水
夏季是高温多雨的天气,七彩鸟舍的水每天至少要更换两次,每一次换水的时候要用高锰酸钾溶液将水槽冲刷一遍,再用清水清洗干净。水槽里要保持时刻有水的状态,而且必须是要干净的水,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断水,因为在夏季高温,七彩鸟的体内的水分流失过快,需时刻补充水分。七彩鸟养殖而且如果温度高于35度,需要在饮用水中添加适当的白糖,这样有利于防暑降温。
3、防治病害
夏季高温干旱的环境是病菌与寄生虫最容易滋生繁殖的环境,要保持七彩鸟舍内的干净卫生,这是减少病害发病率的基本条件。及时清理七彩鸟舍内的粪,定时消毒,一周一次,每次可以用灭菌灵等药剂喷洒消毒两次。需要注意的是在喷洒时,要把食槽和水槽等用具搬出,避免药剂残留在上面,使七彩鸟误食药剂出问题。在饲料里可添加青霉素,每周添加两次。
4、光照饲喂
夏季散养时应该避免在太阳最大的时候放出笼外,而且七彩鸟的采食期一般也是在早晚阴凉的时间段。所以可以在每天天亮前将灯打开,并且开始喂食喂水,一直到天亮将灯熄灭,晚上也需要将灯开一段时间。在早晚人工照射的时候要保证饲料与水的充足,灯泡的强度不能过强,每天至少要饲喂三次以上,且饲料中要注意微量元素的的含量。
5. 病害流行速率怎么算
抗南方锈病。
这是一个在热带和亚热带玉米种植地区最常见的病害。流行速度快影响产量严重。比普通玉米锈病更危险。这个病害的病原菌在南方沿海地区冬季种植玉米的地区越冬。在一个生长季节长距离随暖湿气流从南向北由夏孢子传播。中国海南省、台湾省有分布,但近年来北方局部地区也有大面积发生,有向北蔓延的趋势。病原菌产生夏孢子,随风雨传播,辗转危害,病原菌不能脱离寄主植物而长期存活。症状与普通锈病相似,在叶片上初生褪绿小斑点,很快发展成为黄褐色突起的疱斑,即病原菌夏孢子堆。
6. 病害流行速率计算
1、气候变暖,会由于生长期延长而使得作物的产量提高。但气候变暖后,如果没有新的适应技术,主要作物的生长期会普遍缩短,这会对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有负作用。同时,热量资源增加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受降水变化的制约,如果降水不能相应增加,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2、气候变化对作物品质的影响。CO2浓度的升高,会导致农作物品质下降。这样人类人均需求的粮食量可能要增加,才能满足自身的营养。
3、气候变化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对农业影响最大的是极端气候条件,比如干旱、风暴、热浪、霜冻等,气候变化对这些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的影响情况尚知之甚少。这些方面的影响程度尚难确切估计。
4、气候变化对作物病虫害的影响。据统计,我国农业产值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大约为农业总产值的20%~25%。气候变暖会使农业病虫害的分布区发生变化。低温往往限制某些病虫害的分布范围,气温升高后,这些病虫害的分布区可能扩大,从而影响农作物生长。同时温室效应还使一些病虫害的生长季节延长,使害虫的繁殖代数增加,一年中危害时间延长,作物受害可能加重。
5、气候变化对化肥、农药使用的影响。肥效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尤其是氮肥,温度增高1℃,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氮释放量将增加约4%,释放期将缩短3.6天。因此,要想保持原有肥效,每次的施肥量将增加4%左右。 气候变暖也将改变农药的施用。随着气候变暖,作物生长季延长,昆虫在春、夏、秋三季繁衍的代数将增加,而冬温较高也有利于幼虫安全越冬,各种病虫害出现的范围扩大,加剧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这意味着这些地区将不得不施用大量的农药和除草剂。
6、气候变化对主要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对产量的影响可能主要来自于极端气候事件频率的变化。同时,增温直接影响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速率这两个决定作物生产率的主要过程。大气中CO2浓度倍增后,温度升高、作物原有品种发育速度加快和生育期缩短是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7、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不确定性分析。农业生产是典型的自然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因此最终的影响评价应从这两个方面同时考虑,因为相同的自然变化过程会在不同经济水平的社会产生不同结果。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影响十分重要。
7. 病害流行速率计算公式
烯效唑可以在葡萄的成熟前20天和10天左右,用浓度5%的烯效唑500–1000倍叶面喷施,可促进葡萄果皮花色素的形成,从而促进果实的着色,可有效降低果实有机酸的含量,增加含糖量提高糖酸比,还可增加果重。
一,烯效唑
烯效唑是一种广谱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兼有杀菌作用,是赤霉素的对头,它是作物赤霉素合成的抑制剂。具有控制营养生长,抑制细胞伸长,缩短植株节间,矮化植株,促进侧芽生长和花芽分化,增强作物抗逆性的作用。
烯效唑同多效唑相同,但它的活性要比烯效唑高,在低浓度下即可表现出强烈的抑制作用,反而在高浓度下不如多效唑强。但在土壤中的残留量要比多效唑少的多,因此,对后茬作物的影响小,所以可以用于土壤浇灌。
二,烯效唑的使用
烯效唑可以用于水稻,小麦,观赏类植物,花生,草坪,葡萄,果树等的控旺及兼具杀菌。
烯效唑被作物吸收后,可向上传导而不会向下传导,对单双子叶植物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三,烯效唑在葡萄上的使用
烯效唑的抑制作用强,所以在葡萄的花前使用有一定的风险性,特别是对无核葡萄,易造成花序不能拉长,为后期的疏果造成极大的工作负担。如果花后使用,也会影响果粒的膨大,所以最好是在葡萄的转色后期叶喷。一般来说,烯效唑的使用浓度为500–1000倍,15–20克兑一喷桶水即可。
葡萄喷施调节膦,可提高含糖量,而且抑制营养生长,控副梢,比喷施烯效唑安全。
总之,烯效唑用于葡萄的控旺增甜增色,是可以的,但需注意用量和时间,一般用药1–2次即可,勿多次使用或高浓度使用,以免发生药害。
8. 疾病的流行率
师数值计算公式汇总
▲1.比例(构成比):是表示同一事物局部与总体之间数量上的比值。
P=a/(a+b)构成比的特点是各组成部分的构成比之和为100%。
▲2.比:也称相对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所得的值,说明两者的相对水平。
相对比=甲指标/乙指标(或*100%)。
▲3.率: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与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数之比,来说明单位时间内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率:必须包括受累人群数量(也可以是某病的临床症状、死亡、残疾等)、被观察到的受累人群所处的总体数量、规定的时间三方面才能构成率。
率=(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数)*k
(k=100%,1000‰,10000/万或 100000/10 万)
▲4.发病率:是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一定时期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
▲5.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流行率。指在特定时间点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和旧病例的人数总共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特定时间点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数)×k。
(k=100%,1000‰,10000/万或 100000/10 万)
▲6.死亡率:是指某人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所比例。死亡率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死亡率=(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k。
(k=1000‰或 100000/10 万)
▲7.病死率: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患者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病死率与死亡率不同,是一个比值,并非真正的率。
用途:衡量病程短的急性病对人生命威胁的程度。
病死率=(一定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确认某病病例数)*k
▲8.生存率:又称存活率,是指患某病种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措施的患者)经 n 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占观察病例的比例。
n 年生存率=(随访满 n 年的某病存活病例数/随访满 n 年的该病病例数)*k相对危险度(RR)或率比:指暴露组发病率(Ie)与非露组发病率(I0)之比,它反映了暴露与疾病的关联强度。RR=Ie/I0
意义:说明暴露组的发病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相对危险度(RR) 无单位,比值范围在 0 至∞之间。
RR=1,表明暴露与疾病无联系;
RR1,表明两者存在正联系(提示暴露是危险因子).比值越大,联系越强。
比值比(OR):又称优势比、交叉乘积比。指病例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除以对照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反映暴露者患某病的危险性较无暴露者高的程度。
若能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则 OR 值接近甚至等于 RR 值:
①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很低;
②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代表性好。
▲9.归因危险度(AR):又称率差,是指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差,反映发病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意义:表示暴露者中完全由某暴露因素所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AR= Ie-IO=IO(RR-l)
▲10.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指暴露人群中有暴露因素引起的发病在所有发病中所占的百分比。数值越高越是健康干预的重点。
AR%=(Ie-I0)/Ie×100%
▲11.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全人群中由暴露引起的发病在全部发病中的比例。(k=100%,1000‰,10000/万或 100000/10 万)
(新病例=观察期间发生某病的患者)(暴露人口数=危险人口=观察期内观察地区的人群中有可能发生所要观察疾病的人)
▲12.血糖生成指数:简称血糖指数,指餐后不同食物血糖耐量曲线在基线内面积与标准糖(葡萄糖)耐量面积之比。
GI=(某食物在食后 2 小时血糖曲线下面积/相当含量葡萄糖在食后 2 小时血糖曲线下面积)*100%
▲13.体重与体质指数(BMI):
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
▲14.体力活动能量消耗的计算方法:
例:体重75kg,每小时4km的速度快走30分钟
METs=3kcal/(h.kg)
能量消耗=75×3×30÷60=113(kcal)
▲15.社区高血压患者建档情况:
建档百分比=(社区建立高血压患者管理档案的人数)/ (社区已知的高血压患者数)*100%
▲16.高血压随访管理覆盖情况:
管理百分比=(遵循高血压患者管理流程的患者数)/ (社区实际高血压患者总人数) *100%
▲17.高血压患者治疗情况:
规范治疗百分比=(每年社区能按照医嘱接受规范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人数)/ (当年社区中全部高血压患者人数)*100%
治疗百分比=(每年在社区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人数)/ (当年社区中全部高血压患者人数)*100%
▲18.双向转诊执行情况:
转出百分比=(社区医院符合转出标准且转出的高血压患者数)/ (社区医院符合转出标准的高血压患者数)*100%
转回百分比=(综合医院符合转回标准且转回的高血压患者数)/ (综合医院符合转回标准的高血压患者数) *100%
高血压患者双向转诊百分比的计算公式为=(符合转诊标准且执行转诊的高血压患者数)/(符合转诊诊标的高血压患者总人数)×100%
▲19.高血压及其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社区人群中高血压知晓率=(社区中了解高血压防治知识的被调查人数)/ (社区中被调查的总人数)*100%
高血压患者中高血压知晓率=(被调查者知道自己患高血压的人数)/(社区中被调查的高血压患者总数) *100%
▲20.高血压控制情况:
高血压控制率=(社区内血压控制优良和尚可的高血压患者人数)/(社区内高血压患者总数) *100%
▲21.健康管理过程评价指标:
项目活动执行率=(某时段已执行项目活动数)/ (某时段应执行项目活动数)*100%
干预活动覆盖率=(参与某种干预活动的人数)/ (目标人群总人数) *100%
干预活动有效指数=(干预活动暴露率)/ (预期达到的参与百分比) *100%
9. 病害普遍率
细菌性病害是由于细菌侵染植物引起的一种病害。最近在几年细菌性病害在温室内发生非常普遍,经常发生的有黄瓜的细菌性角斑病,软腐病,叶枯病,原枯病。
在茄子上有青枯病,软腐病。辣椒、西红柿的青枯病、软腐病、髓部坏死症、溃疡
病、疮痂病等。这些病害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多数必须有伤口侵入,如果植物本身没有伤口,病菌很难侵入。而且病菌会侵入弱植株。植物本身生长比较健壮的情况下,病菌很难侵入。
目前由于连作问题,不管是土壤还是空气当中,细菌种类都比较多。特别是土壤传菌比较多,比如说青枯病这几年大量发生就是由土壤传染引起的。要防止这一类病害的发生,首先要注意以下这几个方面:
第一,一定要培养壮苗,要求植株健壮,第二不能有伤口,第三要控制环境条件,第四要实行化学防治,农药喷洒。培养壮株的问题目前往往引不起大家重视来。植物植株是有生命的,它和人是一样的,人的身体健壮了,就不得病。植物身体健壮了,它也不会得病。所以我们首先从育苗抓起,要培育壮苗。有了壮苗,细菌就难以侵染。再一个一定要注意减少伤口。育苗当中首先是移栽这一关,不能伤根。特别是现在我们有些不良的习惯,栽苗的时候用手按。一按这个土就造成断根,给根部造成伤口。还有上部土粒会伤害植物的嫩茎,就会形成伤口,伤口就会进入细菌,所以就容易引发细菌性病害,像溃疡病、青枯病、软腐病都由伤口引起的。
再一个就是虫害,虫害危害之后,不管在植物叶片上、花上、果上、茎杆上都会造成伤口,都为细菌开着大门。所以在防治上一定要注意减少伤口。除了把住移栽这一关,以后抹芽打杈,比如说西红柿需要经常抹芽,辣椒、茄子也需要抹芽,需要打杈。那么这时候一定要注意要选择晴天,中午前后温度高的时候伤口能及时愈合,这样就减少细菌性的侵入。
第三就是必须保持植株生长健壮,要维持健壮的长势,就和人一样,身体健康,有细菌也侵入不了。这样就要加强肥水管理,就是不要大肥大水,因为大肥大水的情况下会造成徒长,徒长的植株并不健壮,要稳健管理,水肥要保证,不能大肥大水,要勤追肥要勤浇水,小水勤浇,小肥勤追,来维持植株健壮,维持植株健壮的一个最主要的方法就是一定要喷洒植株保健剂,比如说说天达2116、芸大120、康凯、动力2003都是可以的。
10. 病害流行速率名词解释
寄主植物密度对病害传播和流行的影响结果。这种影响包括: ①在一定的变幅内,植株密度愈大,病害传播愈远,流行速度愈高。是利于病害传播的正效应。在土传病害及传播不远的雨水传病害中作用更为明显。②植株过密,降低冠层内气流速度,阻拦孢子的扩散。这是不利于传播的负效应。对于这种作用的大小尚缺乏定量的研究。所以通常所谓密度效应多指前一种。此外,密度也影响农田小气候,如温度、湿度、郁闭度等,并间接影响寄主抗病性和病害流行。
早在60年代,研究者就对密度效应定性方面的有过论述,并把植物病害流行中的密度效应和人类流行病中的密度效应作了比较。80年代开始对密度效应试行定量分析。如果以D代表一次或一代传播距离,Den代表感病寄主的株距(或叶片间距),显然,只是在D≥Den时病害传播范围内,才能有可供侵染的寄主,才可能实现病原物的增值。Den=D作为病害传播的阈值。在土传病害的流行中是重要的阈值。成片种植的泡桐林中丛枝病比农户单株种植的病情严重就是证明。
在频繁发生再侵染的情况下,密度的正效应通过每次侵染的菌量增殖率显示出来。当D≥Den时,密度愈大(即Den愈小),一次或一代传播距离内寄主被侵染的株数就愈多。第二代病害数量与密度成正比。根据同样的病害梯度推算出的第二代传播距离随密度增加而增大。依次类推,多代传播后病情和传播距离不同。
病害传播的阈值和阈值以上的植株密度愈大,流行愈快。因此,可将病害流行看成是一种密度效应,病害流行是高密度的后果。这将有助于在栽培防治中更好地实行间套作或控制种植密度,采用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混合播种或种植多系品种的措施,降低有效密度(对病害传播而言)起到减轻病害的作用。
11. 病害流行速率可分为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
寄主抗病程度高低影响流行速度,也影响病害的传播距离和速度。相对而言,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相比。抗性品种上的流行速度较低,亲生病害较少,因此,产生的病原物数量较低,从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传播距离较短,传播速度减缓。寄主植株密度对传播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即密度效应,是指寄主植物密度对病害传播和流行的影响结果。这种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在一定的变幅内,植株密度愈大,病害流行的速度愈快、愈有利于传播。这是正的密度效应,也是主要的方面,特别是在土传病害和雨滴飞溅和流水传播病害中表现尤为明显。二是植株过密,降低冠层内气流速度,不利于孢子扩散,对传播起着负效应。这种负密度效应的作用大小目前尚缺乏定量的试验研究。除上述两方面以外,密度还影响农田小气候的变化,间接影响寄主抗病性和病害流行。这些间接影响作用不放在密度效应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