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色彩搭配 > 正文

流行钢琴诗(钢琴的诗意)

1. 钢琴的诗意

被誉为钢琴王子的是法国艺术家理查德·克莱德曼。

理查德·克莱德曼以古典音乐为基础,将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溶为一体。他的乐曲朴实、流畅、优雅、华美,旋律悠扬、合声简洁、音色辉煌,充满了诗情画意。其乐曲的音色十分优美,由充满朝气与活力的触键所产生的音韵更响亮而富有弹性。音质明朗辉煌即是一个通俗钢琴明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而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风采较其明朗辉煌的音质更具有吸引力。

其次,他的钢琴表现方法十分朴素,微妙的触键之下并未让人感觉到修饰,而是直接的表现感情,此种稳健安详的音乐性塑造出充满感情的气氛。他的钢琴技巧非常正统,明确的触键,清晰的经过句,音量的增减与平衡均运用自如,恰到好处。

2. 钢琴的诗意词语

音乐里7个音符分别为do、re、mi、fa、sol、la、ti。数字表示为:1、2、3、4、5、6、7。英文为:C、D、E、F、G、A、B表示,休止以0表示。拓展资料:音符椭圆形的部分称作“符头”,符头有实心符头和空心符头之分(音符的发音由符头在五线谱中的位置决定),符头倚靠的直线部分称作“符干”,符头上方的发射出形似波浪的部分称作“符尾”。

任何音符都有符头,只有全音符和二分音符是空心符头,只有全音符没有符干,只有全音符、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没有符尾,符尾越多音符时值越短(每增加一个符尾时值减少1/2)。

3. 钢琴诗意奏鸣曲

  《黎明奏鸣曲》是贝多芬的第二十一首钢琴奏鸣曲(作品53)写于1804年,题献给波恩时代的朋友华尔斯坦伯爵。它被称为华尔斯坦奏鸣曲,又称黎明奏鸣曲。  这首充满大自然诗情画意的奏鸣曲是与《英雄》交响曲同时创作的。这两首杰出的作品,从不同角度深刻地体现了贝多芬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认识。《英雄》交响曲集中地揭示了贝多芬的英雄观,而《黎明》奏鸣曲则鲜明地反映了贝多芬的自然观。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他从大自然中获得的精神力量及哲学启示,都在这首奏鸣曲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黎明》奏鸣曲是雄伟的钢琴田园交响乐。它处处洋溢着朝气蓬勃的活力、清新的气息和抒情的诗趣。全曲共分三乐章。第一乐章是采用奏鸣曲式。呈示部的c大调主部主题以短促跳跃的节奏型、同音反复的进行、明亮的倚音和灵巧的快速音阶描绘了曙光熹微、万物苏生的晨景。金色的阳光透过薄雾,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小鸟在欢跃,牧笛在回响。接着,高音区清脆的旋转音型的出现,使人如临山谷泉边,倾听着流水滋滋。接着音型的密集、调性的转换、力度的变化,色彩斑驳的田野、生机勃勃的大地逐一展现。在E大调上出现的副部主题,具有明朗的曲调、清澈的音色、新颖的调性、和弦式的织体,如同一首颂歌,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对光明和幸福的向往。动人的赞歌先在右手高音区出现,接着又在左手中音区不完全再现,当它第二次出现时,右手灵活运动的音型,使这一主题溶汇到积极的运动中去,似乎是人们受到大自然的感应,整个心灵亦化入生命运动的节奏之中。在呈示部的结尾,随着节奏的发展和力度的增长,动力逐步加强、情绪越来越热烈,展现出"万类霜天竟自由"的雄伟画面。接着,辉煌的颤音,如闪烁不定的阳光,似波光鳞鳞的涟漪。柔和的旋转式音阶从高音区到中音区逐步下降,好似微风吹来了淡淡的花香。生机勃勃的运动亦逐渐缓和,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运动的停止,而是向掀起更大浪潮的展开部过渡。  展开部将呈示部的材料从旋律进行、节奏、力度和色彩等方面进行各种变化。开始时以凝聚而成的主部材料在不同调上楼进,斑斓多彩的快速音型在高低音区不停地飞跃,如莺歌燕舞、蝉鸣蝶飞。接着,副部积极的三连音型亦以不同的调性变化发展,好象是大浪淘沙、波涛翻滚。继而,密集的上行音型从低音区涌向高音区形成白浪滔天的气势。就在情绪高昂的戏剧性高潮中,再现部出现。新素材的运用、调性的变化使再现部面貌一新。副部主题在A大调出现,曲调更高亢、音色更明亮,更富于激情。但在第二句,主题就进行到同名小调,使热情、挚诚的赞歌带有几缕愁思。再现部的尾声较呈示部扩大了几倍,在发展手法及情绪上仿佛是第二个展开部。上下行音阶大幅度起伏,左右手快速音型的连续交替,从低到高的音浪冲击,充分展现出大自然的澎湃力量,形成了全曲的高潮。在副部主题再次唱出深情的赞歌后,急待解决的属七和弦延长音三次出现,仿佛作者在沉思中反复提出疑问,最后,充满活力的音型滚滚向前,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得到充分的肯定。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是钢琴音乐中的经典作品,其中以《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暴风雨》奏鸣曲、《黎明》奏鸣曲和《热情》奏鸣曲最负盛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每一个钢琴学生必弹的。近代作曲家也都写了不少奏鸣曲,但形式比较自由,如李斯特的奏鸣曲,只有一个乐章。  钢琴奏鸣曲之于贝多芬,正如钢琴协奏曲之于莫扎特,是他的作品中最重要的形式,也是他真正自始至终都在创作的体裁。研究贝多芬的专家罗曼·罗兰已经指出,贝多芬对音乐的重大变革正是在《热情奏鸣曲》中酝酿,然后才在《英雄交响曲》中成熟起来的。而在他生命的最后期,已经很少采用其它体裁,还是写下了超凡脱俗的晚期奏鸣曲,其中就包括了被称为“钢琴中的珠穆朗玛峰”和贝多芬自负要在五十年后才能演奏的《槌子键琴奏鸣曲》。可见,贝多芬的奏鸣曲是他内心的写照,也反映了他在音乐上的真正努力。后人把他的钢琴奏鸣曲称为钢琴中的《新约圣经》,正是实至而名归。

4. 钢琴的诗意场景作文开头

乐曲开头的引子是一个有爆发力的sff,和弦,紧接着就是两只手交叉的琶音下行,好像鞭子一响,马厩的栅栏被打开,群马一下冲出栅栏,千百匹马便在草原上奔驰起来,这里的双手齐奏要营造出十分有野性的气氛。10个小节的引子要造出群马奔腾的场景。开始的第一个特强和弦可以用跳板留住,让音响贯穿下去。

在第2小节的最后一个音,左手要换为1指,以便和后面的段落连贯起来。同样的还有第7小节的左右手第一个音,也都要换为1指来弹。另外,即使是千军万马的奔腾,也不能每一个音都响,这个乐谱上有重音记号,可以看到,每四个音的第一个音是重音要强调,其他音就不用都很响了。因为如果都很响的话就缺乏节奏的动力性,并且会过分喧闹。

10个小节的引子结束后是主题曲前面的两小节的间奏,左手不要太响了,一样也是把有重音记号的音强调就行。第13小节开始,弹右手曲调的手指要像钉子一样的坚挺,音色是很嘹亮的,并要弹出旷远的感觉。

第16小节及第21小节的和弦要非常泼辣的下键,好像非常彪悍的马仔,非常奔放洒脱。

第33小节开始的曲调是双手的重复音,加大了音量,好像很多的民族乐器,扬琴、弹拨乐等等,都一起合奏,好像一种奔马场景的描写。这里也是根据曲调进行的变化。这些重复音都要弹得很亮,最好在同音重复时按照乐谱上的指法都能换指,这样容易弹得清楚。

第41小节是双手的和弦跳进,也是十分响亮的。跳进到第42小节变为p,这里左手的音符有两个小括号,表示可以省略不弹。原来的乐谱中是写的9个音,但是因为这个速度下很难保证,都弹清楚所以在编订谱子的时候就加上了括号,让学生弹奏7 个音,保证清晰的发音。

第44小节右手也有类似的地方,但是在右手这个地方加上了rit,所以,处理好了一样主河能弹得清楚,可以不省略,因此乐谱上没有加括号。

第45小节开始回原速,音区从前面的高音区变为现在的中音区,好像音乐画面离我们更近了,牧马人唱着豪放的歌曲。

到了第63小节,四个小节的间奏采用了引子素材和进行后,从第67小节开始双手拉开距离,音乐更加辽阔了。在第67小节上有一个piu mosso的记号,表示要加快一些。但是不要马上就加快得太多,可以把更多的速度加快放到尾声去,这样可以有更好的效果。

尾声是地ff下做出的,气氛非常的热烈。第80小节开始最后一句的上行可以更多地加快,但是在第82小节的时候可以稍微拉宽一点,直到最高音,干脆的结束。尤其要注意最后一个小节是在拍子中的,不能忽然放慢而弹散了。整个曲子要在热烈、快速的所下结束,能感染每一个人。

5. 钢琴诗意句子

首先,介绍一下肖邦:

弗列得列克·肖邦(1810---1849),波兰人,是世界伟大的音乐家,他将自己的全部才华、情感和思想献给了钢琴艺术,世界音乐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西方音乐史上肖邦‬被誉为“钢琴诗人”。如果没有肖邦,钢琴音乐的历史上就会缺少一朵诗意浪漫的艺术奇葩;如果没有了肖邦的钢琴音乐作品,我们可能就无法欣赏到别样的诗一般浪漫至极的钢琴音乐。 

肖邦钢琴音乐的思想性表现为:

肖邦的音乐有高度思想价值,它反映了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总潮流的一个侧面,喊出了受压迫受奴役的波兰民族愤怒、反抗的声音。肖邦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波兰民族风格。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肃,反对猎奇,同时又不被它所束缚总是努力体会它的特质加以重新创造。他的旋律有高度的感情表现力,极富于个性,他的和声语言新颖大胆,钢琴织体细腻而富于色彩。这一切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颖的独特的“肖邦风格”,为欧洲音乐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舒曼称肖邦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

6. 关于钢琴的唯美诗

钢琴(拼音:gāng qín,英文:piano)是源自西洋古典音乐中的一种键盘乐器,普遍用于独奏、重奏、伴奏等演出,用于作曲和排练音乐十分方便。弹奏者通过按下键盘上的琴键,牵动钢琴里面包着绒毡的小木槌,继而敲击钢丝弦发出声音。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

7. 关于钢琴的诗

竹里馆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8. 钢琴诗意的圆舞曲谱子

1.告别,俄罗斯民歌

2.回忆,夜曲

3.玩偶的呻吟

4.吉格

5.我和保姆

6.纪念

7.迈赫里舞曲

8.小探戈

9.幻想

10.玩偶之舞

11.音乐的思考

12.体操舞曲

13.小圆舞曲,op.10之10

14.诗意圆舞曲

15.明暗,op.56之3

16.幽默曲

17.钢琴小品,op.19之2

18.钢琴小品,op.19之6

19.鞋匠

20.钢琴小品,op.94之1

9. 钢琴诗意的圆舞曲

大概是9级的曲子吧、这首曲子不是很大但是需要手指的颗粒性很强而且个人认为,意境很深 我也很喜欢哦、

10. 有诗意的钢琴曲

01

彩云追月

《彩云追月》是任光、聂耳于1935年创作的优秀的民族管弦乐曲。钢琴作曲家王建中成功地把它与钢琴特有的表现手法融为一体,改编成钢琴曲,作品以浓郁的民族色彩与独具特色的艺术感染力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彩云追月》的旋律采用中国的五声音阶写成,简单、质朴,线条流畅,优美抒情,形象地描绘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这首乐曲小巧精致,虽然不像一些名曲那样藏着深奥的玄机,但只要用心感悟,那诗意的标题、悠闲的曲风、情景相谐的意境,别有一番意趣。

02

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创作于1973年,是王建中先生钢琴作品中被演奏得最多、独创性最高、技巧性最难,也是中国钢琴创作史中最为杰出的民间器乐改编曲之一。

从《百鸟朝凤》的结构上看,作品各段落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并极富逻辑性,几处自由节拍的鸟鸣声使乐曲布局更合理,音乐形象也更加鲜明,整曲不仅借鉴了民间音乐的发展手法还将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在神韵以类似音画诗的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

03

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原是广东音乐中一首非常有名的器乐曲。乐曲旋律明媚流畅,音调婉转,描绘了中国江南湖光月色,诗情画意的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感受与热爱。

作曲家陈培勋先生于20世纪70年代将此曲改编成钢琴独奏曲,该改编曲在原曲调表现力的基础上又充分发挥了钢琴的多声部优势,运用丰富多彩的节奏织体,将乐曲雕琢得更加玲珑剔透,使其成为民族钢琴曲的精品之一。

04

水草舞

《水草舞》创作于1959年,改编自吴祖强、杜鸣心芭蕾舞剧《鱼美人》的音乐。杜鸣心的钢琴音乐作品总会让人觉得在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当中充满了强烈的时代感。有明显的中国20世纪下半叶钢琴作品的风格感受。

乐曲的前奏以跳跃的和弦开始,好像在预示着这次奇妙的水下之旅。随后,清脆的琴声流水般展开。明亮的B大调把人带进了仙境之中:海底,长满了五彩缤纷的珊瑚礁,各色的海星静静的躺着,翠绿的水草宛如身材轻盈的舞女,展开那柔软的手臂,随着海浪,翩翩起舞...... 轻柔的弦乐配上流水般的钢琴声,仿佛把人带入了神奇的水底世界,欣赏那婀娜多姿的水草曼舞。

05

浏阳河

《浏阳河》作于1974 年, 是王建中根据同名歌曲《浏阳河》改编创作而成的钢琴独奏曲。该曲具有浓郁的湖南民歌风格,其旋律优美抒情,通过对浏阳河美景的描写,歌颂了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打江山、得解放、过上幸福生活的伟大功绩。

在改编过程中, 作者注重原歌曲意境的描写,用质朴的和声、复调技法,在原有歌曲的素材基础上加花、变奏,不仅使原有歌曲的意境在钢琴上充分地展现出来,在钢琴演奏后更让人犹如置身于秀美的湖光山色之中。作曲家充分运用了钢琴的表现手法,无论从创作风格、演奏特色以及中国作品意境的音乐表现方面,都表现出显著的民族特色。

06

绣金匾

《绣金匾》是由著名作曲家王建中改编自歌曲《绣金匾》,抒发对毛主席、朱总司令和八路军子弟兵的爱戴,成为人人皆知的民歌。

此曲分为三段,为复三部曲式结构。主题部分左右手同时出现主旋律,又添加了许多额外的音符,好像模仿古筝的音色,左手和右手有相同的旋律线,演奏时应当突出右手高音的旋律。

第一主题反复一遍以后,进入第二段,中间段落情绪变得明朗、欢快,表现出人民群众热烈真挚的感激与歌颂之情,模仿了扬琴的效果,演奏起来也更富有技巧性,速度上可以略微加快,左右手有多次交叉的部分,要注意好协调。

第二段最后要做渐慢处理,衔接至第三段。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但是主题只出现了一次,便进入了尾声,最后在安静中结束。

07

牧童短笛

《牧童短笛》原名《牧童之笛》,是贺绿汀先生创作于1934年的一首钢琴曲。

该曲是音乐界第一首具有鲜明、成熟的中国风格的钢琴曲,刻画了完全不同于西方风格的中国田园音画,曲将西方的复调写法和中国的民族风格相结合。

将欧洲音乐理论与中国音乐传统相结合,呈现出独具一格的中国风格特征,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翻开了新的一页,是我国近代钢琴音乐创作上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范例。

08

摇篮曲

《摇篮曲》是贺绿汀创作于1932年,为三部曲式结构。在摇曳的节奏型之上出现的五声羽调式主题,不同于一般摇篮曲多见的安详情调,而显露出沉思、忧郁的气质。

《摇篮曲》首句与陕西民歌《走西口》(府谷地区)很接近。贺老采用民族音乐中“展衍”手法与西方动机发展手法相结合。整首乐曲就是在第一乐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其中作为主要乐汇的“动机”在乐曲中不断出现。

09

花鼓

《花鼓》作曲家瞿维在1946年创作 ,是用安徽民歌《凤阳花鼓》和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曲调变化作为主题,创作的经典钢琴曲。

乐曲总共分为三段:开头的引子部分模仿花鼓的声音,打出了特别的节奏,似乎想看到一群打着花鼓的人迎面走来,而这个节奏一直贯穿全曲。

第二段引用了《茉莉花》的曲调,本段非常优美抒情;第三段左手仍然弹奏第一段的主题,但是右手引入了一个新的主题,而这个主题正是第二段《茉莉花》的变奏,两个主题交融在一起;乐曲最后有一个精彩而干脆的结尾,把全曲推向高潮,在一片欢乐中结束。

全曲采用中国的“五声调式”写成,非常有“中国韵味”,堪称中国钢琴曲中的精品之作。

10

春舞

孙以强《春舞》是典型的具有新疆维吾尔族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风格鲜明技巧新颖。

《春舞》是一个复三部曲式的作品,全曲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及尾声组成。首段是一个d小调带再现的三段体,情绪轻松活泼。

展开部音乐转入了bB大调,由三个段落组成,并掀起了整个乐曲的高潮。再现部乐曲由d小调转为D大调,速度也一起回到呈示部。

整首曲子作曲家孙以强先生运用了新疆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作曲技巧相结合的手段,充分发挥了钢琴音域宽扩织体丰富的特点,使作品在欢快的基调上又有强大的震撼力。

今年最流行的服装搭配是什么

2017年服装流行什么颜色

2017春夏男装流行趋势,设计师急需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