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刺绣流行地区
刺绣起源于苏州。
在中国的刺绣行业中,苏绣、湘绣、蜀绣、粤 绣等四大名绣,享誉海内外,使中国古老的刺绣业繁花似锦、大放异彩。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 织品的国家之一,被世人誉为“衣冠王朝”。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了苏绣、粤绣、陇绣、湘绣、蜀绣,号称“五大名绣”。此外还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麻绣和苗绣等。
都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
2. 刺绣有多少种类
按历史范畴分类,主要有:
1、原始社会手工艺,如彩陶、骨雕、石雕等;
2、传统手工艺,如景泰蓝、雕漆、玉器、金银器皿等;
3、现代手工艺,如纤维编结壁挂、棒针编结等。
4、按社会属性关系分类,有宫廷手工艺(后称特种手工艺)、民间手工艺、少数民族手工艺等。
5、按产品分类,有雕塑手工艺、印染手工艺、织锦手工艺、陶瓷手工艺、刺绣手工艺等。
特色
1、在材料上,大多以木、竹、藤、草、泥、石、皮革、羊毛等天然材料和以天然材料制成的纺织品为主,产品具有自然的质地美和纹理美。
2、手工艺的劳动是创作设计和生产操作的统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艺术创作和科学技术的统一。
3、在长期的历史中,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手工艺的传统产区和生产、销售集中的街市以及其他一些生产特点。
4、手工艺,特别是民间手工艺和少数民族手工艺,反映了劳动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和健康的思想感情,在艺术上具有简洁、纯朴、清新的风格。
3. 今年流行的刺绣
刺绣流行于贵州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壮、瑶等民族中。其技法大同小异,一般用纸剪成图案,然后在底样上用彩色丝线绣出。也有的不用底图,信手绣出。图案多为自然界常见的花鸟虫鱼等动植物以及人物形象,或为这些形象的变形。但各民族刺绣作品的艺术风格不尽相同。各民族刺绣中,苗族刺绣最有特色,被称为“苗绣”。其表现的题材包括图腾崇拜、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风俗习惯、日常生活场景等。图案有动物也有植物,而以动物形象最多,动物形象中又以龙的形象最多。
苗绣中,龙有各种变形,如水牛龙、黄牛龙、羊龙、蜈蚣龙、鱼龙、泥鳅龙、九翅飞龙、无腿蚕龙、双身独首龙、双头独身龙、人首龙身、龙首人身等等。贵州各民族中,刺绣技法主要有平绣、辫绣、堆花、绉绣、补花辫绣、锁丝绣、数纱绣、破丝绣、板绣等十多种。
平绣。流行地区广泛,其特点是以剪纸做底样,单针单线,针脚排列整齐,丝路平整,构图匀称,色调分明,有明显的物象感。凸绣通过多层次针法增加图像的立体感。
辫绣。流行于苗族中。做法是:先将剪纸样贴在青布或彩缎上,再根据纹样要求,先用八根或十二根或十六根彩线,分成四组,在凳架上用手工编成辫带,然后按剪纸的轮廓由外向内将辫带平盘绕织绣满。辫带走向明显,与平绣相比,浮雕感和肌理效果更加突出,给人以深沉、粗放的感觉。
绉绣。主要流行于苗族中。与辫绣一样,先要编织丝辫,然后按照剪纸轮廓,用单针穿线,由外向里,将丝辫折成小折,堆蹙满实,其浮雕感和立体感比辫绣更强。
堆花。主要流行于苗族中。是一种拼贴与刺绣相结合的工艺。先将用皂角水浆过的彩色绫子剪成小三角形,再把下两角向内折成带尾的小三角形,然后依照构思,按花样把这些各种颜色的小三角形一层压一层地堆绣成各种花鸟图案。堆花的造型夸张,色彩斑斓,风格古朴典雅,但做工比较费时。
补花辫绣。流行于黔东南苗、侗、水等民族中。做法是:根据纹样要求,将剪纸纹样中的各个局部贴上不同颜色的绸缎,相互间保持一厘米左右的距离。再用辫绣针法在不同部位绣上需要的纹样。最后在每个局部光缎的外轮廓上镶一条深色的辫带,在辫带内侧锁上一条浅色的边线,并在辫带中间用浅线点状连缀,既可起固定作用,又有装饰效果。补花辫绣鲜明富丽,变化丰富,多用作袖片花和背带装饰图案。
锁丝绣。流行于黔东南苗、侗等民族中,黔南三都水族中也有流行。做法是:先用一根白棉线和一根白丝线相缠绕制成一根特制白线,然后用这根线沿纹样的外形嵌出外轮廓,再用不同丝线,采用平绣或绉绣的方法绣出纹样。其纹样细小,造型概括,有浮雕效果。水族中,用马尾而不用白棉线,故称“马尾绣”。
4. 中国刺绣分类及特点
中国的传统刺绣工艺品当中,常常将产于中国中部湖南省的"湘绣",中国西部四川省的"蜀绣",产于中国南部广东省的"粤绣"和产于中国东部江苏省的"苏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中国的刺绣工艺在秦汉时期便已达到较高水平,是历史上"丝绸之路"运输的重要商品之一。中国最为突出的刺绣是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及四川的蜀绣。 湘绣 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向来以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风格独特,品类繁多而闻名海内外。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湘绣制品,是长沙马王堆一号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墓葬出土的一件丝织品,它所使用的针法与现代湘绣所差无几,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湘绣工艺就已经产生了。此后经过漫长的发展,湘绣逐渐将国画传统特点引入其中,从而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格。至清末民初(20世纪初期),湘绣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甚至超越了苏绣,在中国刺绣业中独占鳌头。新中国成立后,湘绣工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致力创新,使湘绣工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湘绣主要以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尼纶等为原料,配以各色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它以中国画为神,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达到构图严谨,形象逼真,色彩鲜明,质感强烈,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绣品中既有名贵的欣赏艺术品,也有美观适用的日用品。 蜀绣 蜀绣也称"川绣",它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蜀绣的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多达100多种,充分发挥了手绣的特长,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蜀绣题材大多为花鸟、走兽、虫鱼和人物等,品种除了绣屏之外,还有被面、枕套、靠垫、桌布、头巾等等。 明式家具. 早在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蜀绣之名就已誉满天下,汉朝政府还在成都专门设置了"锦官"进行管理。汉以后至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60年),四川相对安定的局面为蜀绣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大,刺激了蜀绣业的飞速发展。到了宋代(公元960~1279年),蜀绣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绣品在工艺、产销量和精美程度上都独步天下。清朝(公元1644~1911年)中叶以后,蜀绣逐渐形成行业,当时各县官府均设"劝工局"以鼓励蜀绣生产。新中国成立后,在四川设立了成都蜀绣厂,使蜀绣工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技术上不断创新,品种日益增多。 蜀绣起源于川西民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蜀绣作品的选材丰富,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水鱼虫、人物肖像等。针法包括12大类共122种,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讲究"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绣品的种类繁多,包括被面、枕套、衣、鞋和画屏等,既有巨幅条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备的精美艺术品。 粤绣 粤绣也称"广绣"。它是出产于广东省广州、潮州、汕头、中山、番禺、顺德一带刺绣品的总称。据史料记载,唐代的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广东南海县一位名叫卢媚娘的少女曾在一块一尺左右的绢面上绣出七卷《法华经》,粤绣从此名扬天下。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广州港的繁荣促进了粤绣工艺的飞速发展,粤绣品开始输出国外。明代(公元1368~1644年),广州的刺绣艺人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各色丝绒线刺绣,并创造性地使用动物的尾羽缠绒作线,使绣品更加自然生动。到清代的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第一个粤绣行业组织"粤绣行"在广州成立,当时从事刺绣的艺人众多,粤绣在工艺和针法上都得以不断发展完善。1915年后,粤绣作品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等国际赛会上多次获得大奖。 粤绣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各民族民间艺术的影响,在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绣品主要取材于龙凤、花鸟等,图案构图饱满、均齐对称,色彩对比强烈、富丽堂皇。在针法上具有"针步均匀、纹理分明、处处见针、针针整齐"的特点。在种类上粤绣可分为绒绣、线绣、金银线绣三类,品种包括戏服、厅堂装饰、联帐、采眉、挂屏和各种日用绣品等。 苏绣 苏绣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苏州刺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就有了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此后经过历代的不断发展完善,到明代(1368~1644年)时,苏绣已成为苏州地区一项普遍的群众性副业产品,形成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局面。清代(公元1644~1911年)的苏绣以"精细雅洁"而闻名,当时的苏州更有了"绣市"的誉称。清代中后期,苏绣在绣制技术上有了进一步发展,新出现了精美的"双面绣",仅苏州一地专门经营刺绣的商家就有65家之多。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由于常年战乱,苏绣业曾一度衰落。新中国成立后,苏绣得到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1950年后,国家专门设立了苏绣研究所,并开办刺绣训练班。苏绣的针法由原来的18种发展到今天的40余种。 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绣技具有"平、齐、细、密、和、光、顺、匀"的特点。"平"指绣面平展;"齐"指图案边缘齐整;"细"指用针细巧,绣线精细;"密"指线条排列紧凑,不露针迹;"和"指设色适宜;"光"指光彩夺目,色泽鲜明;"顺"指丝理圆转自如;"匀"指线条精细均匀,疏密一致。在种类上,苏绣作品主要可分为零剪、戏衣、挂屏三大类,装饰性与实用性兼备。其中以"双面绣"作品最为精美。 苏绣的历史长达2000多年。苏绣自古便以精细素雅著称于世,其构图简练,主题突出,技巧精湛。仅以苏绣所用最细的线以为一般人的肉眼所能看清楚为例,足见其精细之极。湘绣是在吸收苏绣和其它刺绣的优长处发展而来的。湘绣使用不同颜色的线相互掺和,逐渐变化,色彩丰富饱满,色调和谐。湘绣的图案借鉴了中国画的长处,所绣内容多为山水、人物、走兽等,尤其是湘绣的狮、虎题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粤绣构图饱满,繁而不乱,装饰性强,色彩浓郁鲜艳,绣制平整光滑......。粤绣的题材广泛,多为百鸟朝阳、龙凤等图案。
5. 传统刺绣的种类
手工刺绣的种类有很多,包括了四大名绣:苏州刺绣、湖南湘绣、广东粤绣、四川蜀绣。还包括河南的汴绣这样的地方绣种,有很多
6. 刺绣都有什么种类
在我国除了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这"四大名绣"外,还有京绣、鲁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我国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彝、傣、布依、哈萨克、瑶、苗、土家、景颇、侗、白、壮、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
7. 刺绣的流传地区
仫佬族人民日居生活有自己独特习惯,放秋之后,农村妇女赶圩购买针头细线、蓝靛土布,回家后即动手纳鞋、刺绣,成品后或赠送意中人,或拿到市场上摆卖销售,女孩图的是一种心情和娱乐,上了年纪的妇女除了获得上述逸致外,还希望到到一份小小的报酬,以此作为收入,填补家用开支。
仫佬族刺绣技艺,可以在鞋面刺绣,可以在手帕上刺绣,最突出的是在背带上刺绣。仫佬族背带刺绣,是在背带芯布进行的手工艺刺绣,是外婆把背带送给自己女儿生小孩满月时的礼物,也有朋友赠送的。仫佬族背带刺绣最早出现在唐代,历经宋、元,明清为鼎盛时期,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背带中出现的各种图案,说明了仫佬族人在历史长河发展过程对人类文明、传统的认识过程。图腾中的太阳、月亮、凤凰、麒麟、蝙蝠、蝴蝶、喜鹊、万紫克及其花草树木等,表示着民族生存的一种愿望,太阳和月亮,表示万物生存,天人合一;麒麟、蝙蝠、喜鹊意寓吉祥如意;蝴蝶、花卉,表示美好生活,人生极致;万紫克则能避邪任何晦暗和妖魔鬼怪。仫佬族背带刺绣,无论从传承历史文化,还是从审美角度来看,基本上为后人所接受,而且还将被人们传承下来的趋势。
仫佬族背带刺绣之所以能从群体中传承至今,最能说明的理由有三点:一是文化底蕴厚重。虽是小布一块,却能代表一代人的心情;二是通俗易懂,易于流传。仫佬族背带刺绣,图案很多,但看后给人容易读懂的感觉,对于赠送方或接受方,在心理上很易于沟通和接纳;三是礼轻意重。背带虽小,但赠送给孙女们作结婚、满月礼品,是最适宜的东西
8. 全国主要刺绣的种类
手工刺绣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图案工整绢秀,色彩清新高雅,针法丰富,雅艳相宜,绣工精巧细腻绝伦。就刺绣的针法而言,极其丰富而变化无穷,共有9 大类43种,主要有齐针、抡针、套针、施针、乱针、滚针、切针、平金、打点、打子、结子、网绣、冰纹针、挑花、纳锦、刻鳞针、施毛针、穿珠针等等,采用不同的针法可以生产不同的线条组织和独特的手工刺绣艺术表现效果。例如,运用施针、滚针绣的珍禽异兽,毛丝颂顺,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采用散套针绣的花卉,活色生香,香味朴鼻,尽态尽妍;使用乱针绣的人像和风景,绒条组织多变,装饰味浓,艺术效果强,富有浓郁的民间、民族特色;刺绣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刺绣是一种在织物上用各种线料织出种种不同图案的工艺。根据各种古墓出土的帛画和刺绣等实物可知,远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时代,中国就已有华美的暗花绸和多彩刺绣。在河南发现的商代刺绣实物,是中国最早的刺绣工艺品。这种刺绣花纹为菱形纹和折角波浪纹,在花纹线条的边缘使用加绞拈的丝线,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西周(公元前1100~前771年)的刺绣印痕发现于陕西省宝鸡茹家庄的西周墓中。这种刺绣采用今天还在使用的辫子股绣的针法,运用了双线条,线条舒卷自如,针脚也相当均匀齐整,说明刺绣技巧是很熟练的。
这种丝织刺绣工艺品的生产,不仅对中国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国际文化生活中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与影响。到了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刺绣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绣品也成为对外输出的主要商品。由于中国是丝绸的故乡,自古以来,富者以“闺房绣楼”为贞,北京的京绣、温州的瓯绣、上海的顾绣、苗族的苗绣等,产地不同,风格烔异。刺绣的针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等。刺绣的花卉不闻犹香,飞禽栩栩如生。走兽神态逼真。解放后,中国将油画、中国画、照片等艺术形式运用于刺绣,使之达到远看是画、近看地绣的绝妙效果。刺绣品的用途也进一步扩大,从戏剧服装到日常生活中的枕套、台布、屏风、壁挂及生活服装等等。此外,刺绣品还是中国传统的外贸产品,经济价值很高。
四大名绣
中国刺绣的特色和艺术价值,直接体现在四大名绣上。
苏绣以针脚细密、色彩淡雅、绣品精细而著名,具有平、光、齐、匀、和、细、密等特点。题材以小动物为主。如《猫戏图》、《风穿花》、《鱼虾图》等。出现的双面绣,两面有同有异。如猫的眼睛,两面颜色不一样,十分引人入胜,其刺绣技艺之高超,是刺绣中的精品。
湘绣以写实居多,色彩明快,以中国画为底,衬上相应的云雾山水、亭台楼阁、飞禽走兽,风格豪放。特点是绣虎、狮等,以独特的针法绣出的动物毛丝根根有力。人称湘绣“绣花能生香,绣鸟能闻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
蜀绣构图简练,大都采用方格、花条等传统的民族图案,富有装饰性。色彩丰富鲜艳,针法严谨,虚实适宜,立体感强,平整光滑。所绣对象有花蝶、鲤鱼、熊猫等。
粤绣采用金银线盘金刺绣,绣线平整光亮。构图布局紧密,装饰性强,富有立体感。绣面富丽堂皇、璀璨夺目,多用于戏装、婚礼服等。荔枝和孔雀是粤绣的传统题材。
9. 刺绣工艺品种
1、彩绣
泛指以各种彩色绣线统制花纹图案的刺绣技艺,具有绣面平服、针法丰富、线迹精细、色彩鲜明的特点,在服装饰品中多有应用。彩绣的色彩变化也十分丰富,它以线代笔,通过多种彩色绣线的重叠、并置、交错产生华而不俗的色彩效果。尤其以套针针法来表现图案色彩的细微变化最有特色,色彩深浅融汇,具有国画的渲染。
2、包梗绣
主要特点是先用较粗的线打底或用棉花垫底,使花纹隆起,然后再用绣线绣没,一般采用平绣针法。包梗绣花纹秀丽雅致,富有立体感,装饰性强,又称高绣,在苏绣中则称凸绣。包梗绣适宜于绣制块面较小的花纹与狭瓣花卉,如菊花、梅花等,一般用单色线
3、雕绣
又称楼空绣,是一种有一定难度、效果十分别致的绣法。它的最大特点是在绣制过程中,按花纹需要修剪出孔洞,并在剪出的孔洞里以不同方法绣出多种图案组合,使绣面上既有洒脱大方的实地花,又有玲戏美观的楼空花,虚实相衬,富有情趣。绣品高雅、精致。
4、贴布绣
也称补花绣,是一种将其他布料剪贴绣缝在服饰上的刺绣形式。中国苏绣中的贴续绣也属这一类。其绣法是将贴花布按图案要求剪好,贴在绣面上,也可在贴花布与绣面之间衬垫棉花等物,使图案隆起而有立体感。贴好后,再用各种针法锁边。贴布绣绣法简单,图案以块面为主,风格别致大方。
5、钉线绣
又称盘梗绣或贴线绣,是把各种丝带、线绳按一定图案钉绣在服装或纺织品上的一种刺绣方法。常用的钉线方法有明钉和暗钉两种,前者针迹暴露在线梗上,后者则隐藏于线梗中。钉线绣绣法简单,历史悠久,其装饰风格典雅大方,近年来在和服中应用较多。珠片绣,也称珠绣,它是以空心珠子、珠管、人造宝石、闪光珠片等为材料,绣缀于服饰上,以产生珠光宝气、耀眼夺目的效果,一般应用于舞台表演服上,以增添服装的美感和吸引力,同;时也广泛用于鞋面、提包、首饰盒等上面。
6、十字绣
也称十字桃花,是一种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传统刺绣方法。其针法十分简单,即按照布料的经纬定向,将同等大小的斜十字形线迹排列成设计要求的图案。由于其针法特点,十字绣的纹样一般造型简练,结构严谨,常呈对称式布局的图案风格。也有写实风格的纹样,题材多为自然花草。十字绣具有浓郁的民间装饰风格.
7、绚带绣
也称扁带绣,是以丝带为绣线直接在织物上进行刺绣。绚带绣光泽柔美、色彩丰富、花纹醒目而有立体感,是一种新颖别致的和服装饰形式。
8、抽纱绣
是刺绣中很有特色的一个类别,其绣法是,根据设计图案的部位,先在织物上抽去一定数量的经纱和纬纱,然后利用布面上留下的布丝,用绣线进行有规律的编绕扎结,编出透孔的纱眼,组合成各种图案纹样。用抽纱绣绣面具有独特的网眼效果,秀丽纤巧,玲珑剔透,装饰性很强。由于透制有一定难度,抽纱绣图案大多为简单的几何线条与块面,在一幅绣品中作精致细巧的点缀。
9、戳纱绣
又称纳锦,是传统刺绣形式之一。它是在方格纱的底料上严格按格数眼进行刺绣的。戳纱绣不仅图案美丽,而且随着线条横、直、斜的不同排列作丰富的变化,但花纹间的空眼必须对齐。
10. 刺绣的品种
刺绣是指尖上的芭蕾,是绣娘用针和线在底料上绣制出好看的花样,让生活中充满美。刺绣的种类有很多,从底料材质上分有硬绣和软绣,从区域上分汴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京绣、鲁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