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代的流行服饰
唐朝是一个非常富强的时期,盛唐服装以绸缎为主,女性妆容艳丽缤纷。唐朝女性由于胖,所穿的衣服搭配也是不一样的,展现出了独一无二的风格。
唐朝女子的穿衣搭配风格
古代的潮流也会更迭,就如同去年的衣服今年过季了一样。唐代历时近300年,流行的服装变化很大,初唐、中唐、晚唐都有不同的风格。
地位越高露的越多
隋初的服饰还比较朴素,基本都是些袍衫和胡服。但自隋炀帝这个随便的皇帝开始,社会风气开放,服饰越来越华丽。唐承隋制,又是中国历代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织造技术强,外国友人多,吃得又好,衣服自然更加开放华丽。
盛唐时期,只有贵族女性才能穿开胸衫,嫔妃公主允许袒露胸部,歌舞妓女也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人,普通老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但从《逢邻女》等诗来看,大明宫的fashion已经成了一种风尚。
当时,贵妇人的礼服多以坦胸、低领、大袖为主,有一种“袒胸装”,领口非常低且大,可以看到乳沟,穿坦领襦裙时通常不着内衣,将胸部坦露以此展示丰满。
初唐、中唐、晚唐各不同
初唐时期,比较流行苗条,服饰比较多元化,并不是一味露胸。
武周时期开始,直到中唐时期,随着社会物质的丰富,审美逐渐开始了细微的变化。以丰满为美,服饰的变化也体现在了领口上。
当然到了晚唐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战乱不断,审美又重新回到清瘦。
可以看出唐代衫子领口往往开得很低,特别是在武周开元前后。 “淡红衫子掩酥胸”、“胸前如雪脸如花”、粉胸半掩疑晴雪”、“慢束罗裙半露胸”等唐诗中的描写能够看出当年的画面。
所以说在剧中服饰和当时的情况还是有少许出入。
唐朝女子服饰演变
据文史资料,唐代女子基本服饰以襦衫、长裙搭配,再辅以半袖短身衣、披帛及带饰等为主要特征。颜色以红色或紫色为多,也有黄、白、青、绿等色,长裙分为花笼裙、百鸟裙、石榴裙、百褶裙等等。
在初唐女子的服饰以窄袖襦衫、长裙为主;盛唐以后衣袖日趋宽大,衣服的领子也出现了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另外还流行过胡服、女着男装。可以说,唐代服饰充分体现了这一时代既保持传统、又兼容并蓄,破除一切束缚、局限,讲究新奇、适体、灵活、轻便、实用、美观,花样层出不穷。
唐代女装三件套:裙、衫、帔。上半身带窄袖的为衫,下半身为裙,衫外如围巾一样披挂的则是帔。
2. 唐代的流行服饰是什么
一、襦裙服
在古代,“衣裳”一词与今义不同,“衣”指的是上衣,而“裳”指的是下衣。
中国传统的汉服女装,讲究的是“被体深邃”,也就是说,“上衣”和“下裳”是相连在一起的,然后可以用不同颜色的布作为其边缘,以相区别。因此,这种服饰也叫做“深衣”。
而唐朝女装则不同,采用的“两截穿衣”,“上衣”包括了襦、衫、半臂、披帛等,而“下裳”则主要是裙。这种襦裙服也是唐朝女性穿衣的主要
二、胡服
唐朝皇室是有“胡人血统”的。唐高祖的母亲独孤氏、唐太宗的母亲窦氏、唐高宗的母亲长孙氏都是胡人。
因此,李唐皇室对胡人的风俗文化也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唐太宗、唐玄宗都喜欢胡舞,胡人的音乐、服饰也在唐朝宫廷内流行。
受皇室的影响,唐朝贵族女性也对充满异域风情的胡服趋之若鹜。有了她们的带动,胡服在唐朝迅速流行起来,甚至一直蔓延到民间,改变了社会的审美潮流。
盛唐时期,穿胡服跟奏胡乐、跳胡舞、饮胡酒一样,成为长安街头的一种风尚。
在这些极具异域风情的胡服中,对唐朝女装影响最大的是来自波斯、回鹘、吐蕃等国的服装。它们的形制也大致如下:窄袖修身的小袖袍、袴褶、小口裤、胡帽、革带、革靴。
三、男装
在中国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女子是不能身着男装的。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内则》中,不仅有“男女不通衣服”的规定,甚至要求“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可见,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是多么的根深蒂固。
然而在唐朝,女子穿着男装却成为了稀松平常之事,上至女皇公主,下至市井民女,都乐于穿着男装。而穿上一身窄袖紧身长袍和长裤,把自己装扮成一名胡人,更是唐朝女子的一种街头穿衣时尚。
3. 唐朝有特点的时代服饰
1、幞头靴袍
唐代壁画中出现了大量戴幞头、穿窄袖长袍、穿乌皮靴的人物,这是吸收了西域各族“窄袖长身袍”与幞头结合而成的一种新装,是唐代初期最流行的男式“胡服”,到了盛唐时期逐渐为“襕衫”所代替。
2、笠帼半臂:戴笠帽,穿窄袖衫,外套半臂,白布裤,芒履。半臂就是短袖衣,“其式长不过腰,两袖仅掩肘”(宋•高承《事物记原》),是适合劳动人民生产劳动的服装,也是唐代男女通用的服装。
3、大袖裙襦
从隋代到唐初,壁画中的皇后、命妇、庶民均著交领大袖襦、白练裙、蔽膝、方头履。有的蔽膝两侧有旒,保持汉晋“袿衣”形式而又略有新意。
4、窄衫小袖
隋唐妇女又一新装。窄袖长垂,裙腰高束,这就是隋代所谓“半涂”(长袖),贵族庶民上下通用。唐初窄袖与隋代不同,有圆领、交领、袖至腕、长裙曳地,脚穿弓履或高头履,即唐诗中所谓“小头鞋履窄衣裳”(白居易《上阳人》),与西安和吐鲁番出土的墓画、绢画中的宫廷仕女装扮完全一样。
5、丈夫靴衫
盛唐壁画中有戴幞头、著窄袖衫、穿长靿靴的侍女.幞头罗纹如纱,透出额头,这就是唐诗中所谓“新装巧样画双蛾,慢裹恒州透额罗”(唐•元稹《采春》),这种装扮出自宫廷。太平公主曾著“紫补玉带皂罗折上巾”,歌舞于高宗和武后筵前。按《新唐书》里说:“这种衣男子之衣而靴”的服装是“袭契丹之服”,可见这也是吸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服制。
4. 唐代的流行服饰,齐胸裙,披帛
妇女的主要服式是襦裙,女性当中十分流行齐胸襦裙,即把下裙提至胸上的裙子,搭配以披帛
唐代男子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
5. 唐代的流行服饰有哪些
唐朝服饰-初唐(以小袖为尚)-襦裙-盛唐(以宽袖为美)女装-胡服(由北方游牧民族传入)唐朝服饰-女式男装(女扮男装风潮盛行)-袍(用于秋冬)男装-衫(用于春夏)-妆饰(胭脂 眉妆)佩饰-面饰(花钿 斜红 面靥 点唇)-发髻(头饰)上穿窄身短襦,下着长裙。襦裙绮罗纤缕见肌肤特色:上身不穿内衣,以裙腰遮住胸脯,外用轻纱遮体。
6. 唐代服饰种类
唐文化本身有着开放包容的气质,所以,唐代的男装既继承了传统汉服的灵魂,又充分吸收了胡风等异国风情,最终表现出了独具一格的鲜明特色。
下面,我们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从头饰、上衣、下衣三个方面,说一说唐代男装的基本款式,用另一种方式重温大唐盛世。
一、头饰
孔子说:“二十而冠,三十而立,四十而知天命”,古代男子二十而冠,这里的冠是指行“加冠礼”。冠是一种冠帽,是古代专门供贵族戴的帽子,而身份卑贱的人不能戴冠,只能戴“帻”,就是包裹头发的一块布。
而唐代时期,男子常戴的头饰,是一种被称之为幞头的头巾。关于幞头的由来,五代人马缟曾经在《中华古今注》中记载:
“幞头,本名上巾,亦名折上巾,但以三尺皁罗后裹发,盖庶人之常服,沿之后周武帝裁为四脚,名曰幞头,以至唐侍中马周更与罗代绢,又令中繁前后以象二仪,两边各为三撮,取法三才,百官及士庶为常服。”
而幞头又可以分为四个大类:
1、平头小样
平头小样又称平头巾子,是流行于唐初的一种幞头样式。它一般为扁平形状,头顶的巾子裹得很低,所以才被称为“平头”。
2、武家诸王样
武家诸王样又称武家高巾子,相传为武则天所创。一块头巾,竟然透露出她希望"武姓诸王"凌驾于整个朝局之上的用意,《旧唐书·舆服志》记载:
“武德已来,始有巾子,文官名流,上平头小样者......贵臣内赐高头巾子,呼为武家诸王样。”
武家诸王样的巾子部分较之平头小样有了显著的升高,中间部分则出现了明显的凹陷。在永泰公主墓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人物所戴的就是武家诸王样。
3、英王踣样
英王踣样又称为踣样巾,创始于唐中宗景龙四年。《新唐书·车服志》记载:“至中宗又赐百官英王踣样巾,其制高而踣,帝在藩时冠也。”
英王踣样比武则天的武家诸王样还要高,其中是否有高过武则天家族之深意,我们不得而知。它上面分成左右两瓣,如同两个球。
因为“踣”含有倾覆之意,而且唐中宗就是在此年被自己的老婆和女儿合谋毒死的,因此它被人们认为不详并很快抛弃。而其样式可以从西安羊头镇李爽墓出土的陶俑上一探究竟。
4、官样巾子
官样巾子出现在开元年间,因此又称为“开元内样”,它比英王踣样要高,但不前倾,也没有圆球状物,头部略呈尖型。从名画《虢国夫人出行图》中,我们可以一见官样巾子的模样。
二、上衣
说完了帽子,我们再看看上衣。男子唐装的上衣,分为袍、襦、衫、袄和半臂5种。
1、袍
传统汉服讲究“交领右衽、褒衣广袖”,虽然美观大方,但实用性不足。唐代男装上衣沿袭了这样的特点,因此有一种博袖宽袍,又因为其受到胡风的影响,又产生了另一种窄袖袍,用于日常穿着。
(1)博袖宽袍主要用于礼服,按照领型划分,又有“直领对襟袍”和“交领右衽袍”两类。
“直领对襟袍”多为皇帝和官员们在上朝和举行礼仪大典时穿着的。而“交领右衽袍”穿着时胸前两襟相交叠压,右衽开襟,这种服装官民皆服。在唐代一些文官俑上,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模样。
2)窄袖袍主要分为圆领袍和翻领袍两种。
圆领袍,顾名思义,就是圆领子的窄袖袍。中国传统服饰袍服并非圆领,只有内衣才有圆领。魏晋南北朝以后,圆领袍吸收了胡服的特点,在唐代成为完全普及的服装,而且也是不分等级和性别,人人可穿。
翻领袍,顾名思义,就是领子外翻的窄袖袍。它起源于西北少数民族回纥。随着回纥与唐的经济文化往来密切,翻领袍也成为唐代男装中的一种常见款式,如壁画《职贡图》中,最后一个人身穿的就是翻领窄袖袍。
2、襦
襦对现代人来说是个生僻字。《说文》中说:“襦,短衣也”,史游《急就篇》:“短衣曰襦,自膝以上。”
可见,襦就是短袄、短衣的意思,它长不过膝盖,衣身短小,袖子窄小。
既然是短衣,下面就必然有与其搭配的衣物,作为男装来说,其搭配的衣物就是袴和裳。
3、衫
唐代的衫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襕衫,一种是缺胯衫,其穿着人群是不同的。
《新唐书·车服志》记载:“是时士人以棠苎襕衫为上服。”也就是说,襕衫是专供士人、官员穿着的。
而缺胯衫因为两边的摆缝处开叉,所以穿起来行动自如,方便体力劳动,因此是平民百姓甚至士兵经常穿着的衣物。
4、袄
袄是由襦演化而来的,分为长袄和短袄。长袄即亵服,类似于现在家居穿的便服。
而短袄是有内衬的短上衣,是与袴搭配穿的衣服。
穿着短袄,主要是为了行动方便,如清朝袁枚写的《随园随笔》中说:“今之武官,多服缺襟袍子,起於隋文帝征辽,诏武官服缺胯袄子。”这里面提到的缺胯袄子,就是隋唐时期的短袄,主要是为了便于骑马而制。
5、半臂
半臂是一种短袖或者无袖上衣,可内穿,可外穿,及于腰间,有点像今天的“马甲”。
半臂起源于秦代,本来是一种袖子大而短的礼服。唐高祖时,对它进行了改造:“减其袖,谓之半臂”(《事物纪原》)。唐高祖“减其袖”的目的,当然是使它穿起来更加方便,所以半臂在唐朝称为劳动人民的日常工作服。
三、下衣
唐代男装里下衣,主要有裳和袴两种类型。
1、裳
《释名·释衣服》中记载:“上曰衣,下曰裳。”古人将下身穿的衣服称之为裳,古代男女皆穿。
裳在《说文》为“常”的异体字:“常,下裙也。”可以看出,裳是裙子,而不是裤子。人们现在常说的“衣裳”,在古代实际上是两个独立的部分。
不过,对于男装来讲,裳和裙还是略有不同的,裳更多的是起到礼服的作用,而裙则是衣服的基本款。
实际上,除了作为朝服等礼服以外,唐代男子穿裳的情况也是不多见的。《礼宾图》中就是穿裳的唐代官员。
2、袴褶
袴褶最早是指套在腿上的筒子,类似于现在的长筒袜。传入中原以后,为方便骑马,才开始有了裆,还要在袴管膝盖处系扎。
唐代时,因为其轻便灵活的优点,袴褶成为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骑马或者劳作时常穿的衣服。
以上,就是唐代男子日常从上到下所穿着的基本服饰。
7. 唐朝流行的服饰
唐朝服饰主要指唐代汉服。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唐代开始,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就是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 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
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8. 唐代服饰有哪些
唐朝女子服饰介绍
唐朝女子服饰有公服、圆领袍、半臂、衫裙、帔等,装饰有幞头、巾子、鹖冠、革带等,布料有蜀锦、绫、罗、夏布等。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一般来说穿着的是衫、裙、裤,还有披帛。对于平民女子而言,衫或者襦指的就是上衣,不过衫一般是单层的,而襦大多是双层的,里面会夹杂一些棉絮,如果说像是贫苦人家,可能里面塞的就是芦花等等,这主要是看家庭区别的,虽然说衫和襦是有差别,但是一般来说,这都是平民比较正式的外服。